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我的速写画,千年古镇大宁厂

2025-04-03 17:19:35 作者:彭纯廉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彭纯廉,重庆市人。习诗近十年,曾在《星星诗刊》中国诗歌地理、《北京诗人》等十多家诗刊发表作品,在全国性诗赛上获得过一等奖,获中诗网《中诗简牍》状元、榜眼、探花多次,2020年荣获中国诗歌网十佳诗人之首,2020年首届“猴王杯”世界华语诗歌大赛和全国性诗赛多次获入围表彰。
  题记:跨过传奇的《猎人追鹿》的童话,拾起袁氏射出的那支箭,我不知道能否跨过古镇的四千年、五千年传说。在画你之前,我还在这相隔的一千年历史推测中徘徊,还在想那只鹿伤好了没有。那条大宁河不容分说就自个儿画了出来,填补了这千年空白。

是谁给出的水彩
我轻轻地叩了巫咸国的门环
问了十巫

这不够,我必须爬上世界独一无二的
二仙山登高望远
它比庐山仙人洞更神奇、更壮阔
更能极目楚天舒

我爬上数不清的石阶、走上盘山小道、过圆桌、小亭、石凳、听泉水响
然后喘几口气,呼入东汉、公元277年前的先秦,喘出战国、喘出楚国、喘出唐、宋、元、明、清
拈些汉代蜀道烟雨。三国刘备的憨实、俯瞰河上小舟、怀抱白居易的《琵琶行》

取几声鸟鸣,听听“卒五进一”的残棋
我感觉那独处的山渐渐低下去、蓝天触手可及
一抬头,仙人洞就别在这山腰
荡去一些云霭、我便遁入空门
在仙人洞石壁
春天把我安顿了下来,仿佛我就成了仙、成了石乳、石笋、石瀑、定海神针

把这些联想放下来,放到石凳上
我先读了宋代李宏、明代进士李玉芳、状元罗洪先在仙人洞题的诗,接着呷上一口养生养心的宁河水,小心翼翼铺开古镇的山、天空、云朵,怕你泼出来

我拿了一架山崖上的保坎作为镇尺,左手摁住四道桥,五个手指也随之伸出来,摁住山川河流、神话、佛经和历史人文
我怕翻卷过来,遮住了我的联想
呵了口气,我蘸一蘸保存完好的秦氏故居、著名老师秦猷然居住过的老宅的墨香
渐渐铺开落下的一些鸟鸣
铺开那些姓氏、铺开那些乡音
把仅几十米长的小瀑盐泉画下来,听听那龙君庙释迦牟尼的鼾声,听听几十个分卤孔的童谣,听听“宝源天产”四个字里面流出来的盐泉的响声

这响声
那是齐白石老人晚年歪歪扭扭的一笔
黑白画,只要谁动动那宣纸
古镇就会像虾一样从纸上流出来
里面苍劲挺拔隽永荡气回肠的
由卢光培先生书写的“宁厂印象,繁荣沧桑”八个字就会现出来

1

寻着木船家长(船长)付大汉那带有二折一(工醮)船二哥的桨声、篙声
我的一支铅笔确定从下游的两河交汇处溪口下笔
或者从历代接送官员的
装满东南风的接官亭下笔
缓缓向上游一笔拉过来
其间遇见涮尿罐、梳头、棒槌洗衣
一块块取下店铺门板营业的

小哈(傻)儿夫人李连长那一本正经的沿街巡视
穿着“火摇裤”(内裤)打着“懂懂”(上身裸)逛大街的男人
脚趾丫露在鞋外面的小孩的晨读等,先可以忽略
也可用橡皮擦擦掉些
最好是一层薄雾洇染那些欲言又止

从这里面漏出的光阴我还是要用裁缝师傅韩天秀的尺子量了量
尔后准备晾在街头的竹杆上便于透水后裁剪
在一杯茶中
翘着二郞腿,慢慢映出几千年长街

有人说小镇的天小镇的地、小镇的人文
已是五千年、四千年

归根结底我看就只有这七里长街
这些说法还得找化石依据
问问野生红豆杉和珙桐树
河里面还有四亿年前的珊瑚植物、海百合、螺丝
层孔虫等化石
那天然盐泉从宝源山石缝中流出来
都可问问

2

一条线拉完了观音阁和转运的煤炭码头、陕西街告别了以靠背力挑酱油为生的
刘大菩萨、做木工特好的老辛木匠
我的笔继续慢慢地向上游方向拉
拐进钟师傅老鼠子这两位大爷曾经摆渡过的渡口
我就不打算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去了
不打算去看那双装满民国风雨的大眼睛姑娘的渡口
这里多么安静
一绺炊烟、满河坝的鹅卵石一样的梦
一根铁丝横跨河面、平静浅蓝的水、一条麻柳树二面街
都映在清澈见底的大宁河里面
都能让你一饱眼福
有时它会荡出波光粼粼
那如金灿灿的烫金铂纸的水面上
我看到了高大的搬运工头肖义仁,看到了笑容可掬、一生福气的三老汉
和打得叮当响的马铁匠
当线条画到供镇上集会、打篮球的沙坝子
我摸了“抗战必胜”那六方基座的纪念碑
到双盖子时
我爬上几十步转了个拐的石阶
专程看了旧时当过县长设计过凤凰电站的刘学初精致的木质旧居
里面的雕龙画凤兽形腿的神龛还在
屋檐档板的图纹还在,他踏过的门坎石还在
门由一把永固牌锁紧紧锁着还在

借着余韵,我感觉手上的笔
还可以拉长一篇《兰亭序》
和一部土生土长在本镇的黄应森小说家的《哭泣的天堂》
我一直捧着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
和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而来

古镇真像一把琵琶,袅袅娜娜半遮面
琵琶音之上,在过去曾是囤盐巴的仓库和税警守关卡的场务所
后改为了医院,我听到了向毓生、刘越峰、彭仁玉,王怀芬
廖中道、罗永芝、邱厚满、谭勇与病人的说话声
能让哑巴说话的,说话俚侬阿啦的
南京来的扬基钰医生在手术室里动器械的声音
我用上海话、南京话、湖北话、万州话、重庆话、巫溪话分别喊了他们“侬好”“侬晓得伐,吾老想侬哦” 。“你好,劳为了”。

3

在衡家干(涧)我特的顿了下笔
还是准备按当地习俗把涧读成干
侧耳听一听供销社的扯布声、人称区供销社二当家的王声露叔叔那流利的算盘声
和做得精准的会计帐簿、财务报表
从一部当时非常紧缺的《战争与和平》小说,回顾下供销社书店营业员佘明珍阿姨
和找我匀(买)托尔斯泰小说的多经办员后来的县委书记佘明哲调侃
还听听刘文成嗜酒如命、打烂供销社万县酒缸数百斤白酒哗啦啦流出来的声音
集合出这些声音
画出宁二校高大的两层木质用于供菩萨朝拜的列架屋
和宁厂营业所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启用的当年的万寿宫庙堂

然后向里面叫声那瘦西施一般的陈光琼阿姨
高大的牟开禄主任、还有万州来的小个子彭仲晴、开县人胡英明、万重福
重庆人李绍先、郎明于夫妇
隔墙喊一声吴纯于老师,戴思蓉老师、王永仪老师
我画了营业所那需两个人围的高大的杉树柱子
堪比南京朱元璋皇帝的皇宫那么粗那么高的柱子
工笔画一样的夹层防火墙、勾出的白色砖缝
还勾勒出一块已经剥落的砖
露出的夹墙里面填充的鹅卵石,当然墙上还有铁铆钉
铆着那些历史千秋

在大厅画上一个石砌的神龛
在大门口画二十二步工整庄严的石阶
锃亮的木质柜台
和里面一沓沓新旧钞票
我还书写出“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感叹远去的怀念

我还顺便画出盐业批发部的书法家陈经昌
背部有点佝偻不太讲究衣着的谢浓寡谢尔富老伯
就像诗词大会康震教授的漫画竞猜一首诗一样
一张宣纸把时间拉到二千多年前
画出边关沙漠古城楼嘶嘶吼的战马
风吹得猎猎直响的古代军旗
画出头上有发髻的古人和身着的峨冠博带

4

而我此刻铅笔更是转向一个猎人和狗追赶一只受伤的鹿
被箭射伤留在石头上的血,我得涂上几个黑点
然后让你猜出这原始的山野它公元前的华诞
它的方言的出处
它的生平简历
现代的年轻人好多都没猜出

这首诗
却猜出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的诗句
那些几何形状的大石头砌的高坎子的缝隙
有时我会问一问
那些一路走来又渐渐远去的朝代
那些婚丧嫁娶延伸出的文化底蕴、川剧人文、古建筑庙宇古刹
能否千里共婵娟
它却长出来丝茅草
长出来蜈蚣草
长出来黄桷树
算是回答

5

无奈我把笔峰转入现代的我所知道的名人
敲起锣喊打倒自己的文革时期的刘声
说话如高音喇叭的陈馒头、人见人喊不分辈分大家都一样叫的幺舅母,
背影渐渐远去的担着一挑水的大胡子、黄埔毕业的郭团长
书法家兼诗人的四川隆昌人薛伦鑫老师
和他的伴侣、为书写拼命干五年、建成大寨区的岩上巨幅标语工地上而献身的黄淑华老师
俄语系毕业的盐厂大秘书脚有残疾的文质彬彬的王文书
精通俄文却在靠挑煤炭度日的小说家陈于思

人们习惯称的和瞎子为福瞎子的现代阿炳二胡演奏家李世和
一代名医张树良老人、正骨祛迂、刮毒疗伤的胡国臣
长有白长胡子的、药房抓药手道老纳精准一锤定音的鲁国良
穿红缎子衫背柴为生然后沿街游说
满嘴恭喜别人“自己印子洋”的游疯子
李自如厂长、黄德安书记
搬运社头头邓麻子、总管疤司令、川剧名角周戴
那随着鼓点、钗点、钹点一步步飘着水袖
一踮一踮唱着川剧《穆桂英挂帅》名段、主演秦香莲、祝英台等众多人物、走出来的唯妙唯肖的贵妇人
惊艳四座、赢得满堂喝彩的名角黄定桂
我还是要喊他们一声
如果还猜不出这首诗
我就把一条蓝蓝的河勾下来
画出一些小孩在里面光着屁股游泳
当然有我、有王洋、赵明、智慧、宗和、健康,曾瓮过我水的天东等童伴
画出桥头溪码头,背后议论她是台属的左辉玉(左爸)住的吊脚楼
画几个木架桥,石头铺垫的便道桥
拉一下搁板就连结到河对面的绳子拉的拉板桥
把高高的烟囱、拱型灶笼子按层次画出来
把冒着蒸气的一口接一口的大盐锅画出来
一根竹筒接一根竹筒接出来的山泉水
和盐泉画出来
有人猜这诗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

我继续画,由此产生的
摩擦的响声里
露出古镇风烟典故人文轶事
一个接一个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猎人与鹿》《女儿寨》《将军坟》
《日本人轰炸大宁厂》
太阳的光芒已经从它们的边缘射下来
那些悲壮、古朴、典雅肃穆婀娜
先放在一边
崖上的滴水淙淙可以宁静致远
除了山峰的线条明朗流畅外
我选择先画路再画山、再画依山而建的层峦叠嶂的民居
原谅最初画上没有响声
线条多了渐渐就有了鸡公打鸣
狗的合欢有了谚语顺口溜
“大宁厂岩对岩,男的女的好打牌... ..”
不往下写了,让你猜猜
我两脚迈过这些秋冬
还是春天
线越画越长
我在长街一旁标注有胖子厂长洋铁皮铺溢出的铛铛铛的声音
夜半盐厂敲铁锅的声音
与妇女开玩笑一街开出头的王佑府的嘻笑声音
沈厚基召集工人喊挑煤炭啰的声音
造反司令张边眼的宏亮的讲话声音
画一棵棵树稀稀拉拉长在长街边
把读者置身于画
又让他们幸福地走出来
遇到隆出地面五十来米的高镇沱
就画上一架三十余级的大石阶
每五六步七八步放上一块平地衔接
梯子坎下有幺和尚的沉默稳重在里面
石阶顶上还有矮小的蒋姨用撑杆缓缓撑起木质方格窗户
并向外边望上一望这身影
我一页页装订起来
多像一本连环画本
能揑在手里一页页地翻
我特地要把龙老大爷画在上面
它可是百岁老人是古镇的一把镇尺
回过头去,还能看见西洋建筑气势磅礴的场务所
两河交汇的呼延坝
以及那魏碑体一样山崖上粗粗的一笔悬崖
它没有名,我就给取名为龙脊山吧
它真像一条龙趴在山崖

7

途经泰山庙它是一条大弯
不要把抗美援朝的罗承军师傅与张母母的榨面房搞丢了
那里路口有他们手摇的榨面机在响动
她的机器比吴母母的略重,我摇过
往前走,须将线条从柳幺妹到黄胖子的屋旁转一个弯
那里的河面平静如镜
碧水如蓝
镜中有巨型象鼻石正在汲水
仿佛是一头落单的西双版纳的大象一路北窜久久不愿归家

接下来就进入了穿斗拱榫卯结构的穿架式楼下长廊
一步步石阶一直下降到老周木匠那里收尾
仿佛古镇的故事又低了半度
坡上居住的吴铁匠(老伯)、街上的补锅佬向师傅
喊了我一声

填补了很多的空白

8

要画完七里长街
还得在纸上走几步
还得先到老伯伯谈罗汉盐厂工会主席张炳南老伯那里喝口水
再一笔从厂部对面手拿一只香烟的廖灸灸阿姨到向佑文故居到自动分盐卤车间,
到吴王庙到矮小的陈瞎子、沙湾、一直拖到最远的何盛洋老伯居住的四道桥
张喜儿(阿姨)住的黄泥千
回头望一望麻柳树、陕西街、双盖子、衡家干、李家岩、张家干这些地头
回头看看俱乐部、盐水井、向佑文故居、民国国大代表沈的居所
瓦匠人称向烂眼向师傅的旧居
一排排民房厂房
然后街道上摆放几个行人
提水担柴磨剪刀扇烟花剪头发卖菜卖豆腐、乘凉的
吃旱烟的人
偶尔还有裸着上身坐在街头
向天空撤一股奶汁的女汉子
长街之下画出一块块大型的条石
重叠起来成一条巨型的石坎子
承载上面高高矮矮的房子和鼾声
两笔画出对河两岸
距离是要喊得答应对方
比如呼叫赵鸡本、朱老幺、猫鸡儿、定棒锤
回声嘹亮

9

仙人洞仙女道姑、文革把她请下了山
还有她那些樟木雕刻的菩萨
原来她是个老人
菜园坡上女王贺珍后裔贺家秀、姚家坡上姚麻子、还有望宁村
后来好多都下山了
只好在山腰上面画点儿薄雾
留住上面的神秘
山脚我一家挨一家画出板壁屋
好远才能相见的几棵槐花树、指甲花、带点臭味的夹竹桃花
在衡家干山腰上也画上几十户人家
张姓、胡家腊辣娃子的胡姓、叶姓、刘姓、邹姓、祝姓、皮姓、邱姓、方姓
绰号叫白把二、青冬瓜、报儿子等后生也画出来
再在上面坡上画一大堆的坟

10

看着几十个站立在那儿的烟囱肃穆不语,
这证明不了宁静
而证明它伶俐妩媚的只有它唯一的语言
就是冒着的粗细不一的烟出来
它像古镇的台词或者说是古镇的抒怀
而看着那像沙丘一样的二十四个灰码头
仿佛是古镇的一个背面
或巫师丢出的一个个谶语
这已经被岁月揉皱的页面
有我唯一的一次和伙伴捡炭花儿取暖的经历
从此,我就留在了夹页里
一根根电线杆子
两条线或三条线或更多的线横向纵向有气无力、软软地拉着
这也许就是小镇的性格僻好
线上可以点上几只麻雀观光
到了晚上路灯像星光样就亮了
照着那些夜行人

最后在山顶上画上女王寨
本地人都叫它女儿寨
因为所有兵将全部是一群明代末期的女孩儿
在高大的寨墙上
也画成无数个几何形状的石块垒砌起来
高耸入云巅
再画上悬崖上面落下的瀑布
大宁河水一段平静如镜一段湍急如歌
你可以拿起来在手上像彩带一样飘
而在上面两个人拉的小船也像一首歌
一个家长在后用竹篙横着使劲地推着
他们喊着船夫号子
还有一帮妇女守在滩口帮着拉纤绳
俨然一幅《伏尔加河的船夫》
一群男女用纤藤背盐巴的搬运工,或背一坨或两坨
他们仿若是背的一段历史
那些黑着脸黑着身子的挑煤工在上下石阶上的场景
就像这本历史书中一幅精致的插图

我不住地用铅笔勾勒
画出商店诊所盐厂理发店小饭馆
税务所区公所镇公所粮站供销社食品公司
画出撬猪佬、补锅佬、掏耳匠
木匠铁匠石匠
画出扯疤子、棒老二
偏老壳、冉连枪、短一寸
粮站冉麻子、王老八、沈二胡子、辣娃子、王代表
青竹飚、破老壳等著名人物
我把诗里这些大多的人刷成古铜色做成一首古铜色雕塑和诗
最后
把二十一个省的方言邀进来
高音喇叭声邀进来
在旁边标注一个女播音员一嗲一嗲的声音
“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注意了,在工业学大庆的精神鼓舞下,
我厂盐巴生产稳步增长、一季度增长了两个百分点... ”
回声也跟在后面
“远销湖北陕西等省”
等省、等省回音一波一波地传来

11后记

我们回忆古镇
回忆那儿生活的人和事
想延长这段历史
在我们这一辈后
也许就都失传了
没人记得他们
但诗还在
诗不在了
小镇还在
大大小小的方形石头还在
山还在
水还在
不经意间,我又嗅到了小哈(傻)儿的肉杯杯味
溪口馆子的麻花味
麻柳树馆子三老板汉的包子味
张家干的凉面味

2025.4.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