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烈焰中的自由图腾

一一论吴茂盛《红马》的意象建构与精神突围

2025-03-11 09:25:53 作者:朱建业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茂盛,湖南祁阳人,小说家、诗人、美朮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
  著名作家吴茂盛是一位“诗而优则写小说”的典范。他年少成名,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和首届全国优秀文学少年。后来写小说,长篇小说《驻京办》洛阳纸贵,轰动全国。加上《招生办》,被誉为小说界的“两办主任”。而他最早成名的作品,则是诗歌。他因此而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吴茂盛始终以“燃烧的石头”般的质地矗立。他的《红马》一诗,既是一曲对自由的狂想,也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这匹诞生于“冬天的黎明前的黑暗里”的红马,以其炽烈的形象冲破语言的藩篱,在象征与现实的交叠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性空间。
  
  意象的裂变:从自然物象到精神图腾
  
  《红马》的核心意象“红马”绝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与集体文化记忆熔铸而成的精神符号。诗中,“红马”被赋予了多重隐喻:其“红色鬃毛”如“桔红的太阳喷薄而出”,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提纯,也是对历史进程中革命性力量的隐喻;而“双目紧锁忧郁”“红色的火焰”则暗示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突围。
  
  这种意象的裂变在诗歌的结构中层层递进:从“原野嘶鸣”到“七种翅膀张开梦想”,红马从具象的动物逐渐升华为抽象的精神图腾。诗人以“铁蹄敲破虚无的方向”这一超现实场景,解构了现实与理想的边界——红马的奔跑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而是化作一种对自由本质的终极追问。正如评论家李犁所言,吴茂盛的诗歌“将思想的光芒与艺术的魅力熔铸为一体”,红马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色彩的暴力美学:红色叙事中的生命意志
  
  全诗以红色为主调,构建了一套暴力美学的视觉体系。“灼热的血”“喷射的火焰”“雾霭的二月”等意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红色在此不仅是色彩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暴力的象征:它既是生命原始能量的释放(“树枝断裂 旷野颤栗”),也是对抗虚无的武器(“雪埋葬雪 风吹在风上”)。
  
  这种色彩暴力与吴茂盛的成长经历形成互文。出生于湖南祁阳山村的他,自幼浸染于湘楚文化的炽烈基因,又在记者生涯中目睹社会现实的荒诞。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我习惯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生活”,这种经历投射在诗歌中,便形成了红色意象的撕裂感——既是反抗的锋芒,也是创痛的印记。诗中“红马”的忧郁眼神,恰似诗人对理想主义遭受现实挤压的无声控诉。
  
  时空的悖论:寒冬与黎明的辩证
  
  诗歌将场景设置在“冬天的黎明前的黑暗里”,这一时空设定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辨。冬季象征肃杀与困顿,黎明前的黑暗暗示临界状态,而红马的奔驰则构成对时空秩序的颠覆:“像山岭流入大海”的超验比喻,将物理世界的逻辑彻底解构。这种时空悖论指向存在主义的命题——在荒诞的生存境遇中,个体如何通过精神运动实现自我救赎?
  
  吴茂盛通过红马的“加速度”给出了答案:当“七种翅膀张开梦想”,奔跑本身就成为反抗虚无的仪式。这种“在路上”的姿态,呼应了他在长诗《江河大地》中的宣言:“我决不是坐在舒适的屋里写诗/而是站在你豪放的肩上/边走边唱”。红马的奔驰,既是逃离也是追寻,既是毁灭也是新生。
  
  语言的重构:新古典主义与现代性的交融
  
  在诗艺层面,《红马》展现了吴茂盛独特的语言策略:
  1. 意象的密度与跳跃,从“猎猎的旗帜”到“万物精华造出的铁蹄”,意象群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穿梭,形成蒙太奇式的拼贴效果;
  2. 节奏的爆破感,短句与长句的交错(如“自由自在!”的戛然而止),模拟了马蹄的节奏,赋予诗歌内在的音乐性;
  3.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诗中“雪埋葬雪”的修辞,暗合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而“山岭流入大海”的奇喻,则是对古典山水意境的颠覆性重构。
  
  这种语言实验,与吴茂盛作为美术评论家的视觉素养密不可分。他在评画时强调“画面隐匿的人文精神”,这种跨艺术门类的感知方式,使《红马》具有强烈的画面动感:红马的奔驰轨迹,恰似一幅解构主义的水墨长卷。
  
  文化坐标中的精神寓言
  
  将《红马》置于当代诗歌谱系中考察,其价值更显独特:
  1、对朦胧诗精神的传承:相较于北岛“镀金的天空下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的冷峻,吴茂盛以炽烈的红色叙事延续了朦胧诗的抗争基因;
  2、与第三代诗人的对话:海子诗中“以梦为马”的浪漫主义,在此被转化为更具现实痛感的“以血为马”;
  3、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书写:红马的形象既包含草原文化的野性基因,又渗透着湘楚文化的巫性特质,构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标本。
  
  这匹红马最终“像山岭流入大海”,完成从个体抗争到宇宙融合的升华。它不仅是吴茂盛的精神自画像,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历史夹缝中寻求突围的集体寓言。当评论家刘起伦将这首诗与布罗茨基的《黑马》并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意象的巧合,更是人类对自由永恒渴望的共鸣。
  
  在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红马》的嘶鸣愈发显得珍贵。吴茂盛以语言为火把,照亮了那些被现实冻僵的灵魂。这匹永不驯服的红马,既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诗性诠释,也是汉语诗歌在当代语境下进行精神重建的重要路标。当我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再次聆听它的蹄声,或许能重获直面虚无的勇气——正如诗人在《江河大地》中的誓言:“把干净的诗句/从灵魂深处抽出来/风中挺拔 /雨里展开”。
  
附:吴茂盛作品《红马》
  
  吴茂盛,湖南祁阳人,小说家、诗人、美朮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永州市作协主席、永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湖南科技学院首任驻校作家。作品曾获潇湘文学奖、丁玲诗歌奖、全国青少年新诗奖、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首届优秀诗人奖等十多个奖项。著有诗集《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和长篇小说《驻京办》《招生办》等十多部。
  
  

红 马

诗︱吴茂盛


冬天的黎明前的黑暗里
一匹红马
仿佛桔红的太阳喷薄而出
喷薄而出的红色鬃毛
在原野嘶鸣
猎猎的旗帜
静静的巨大的石块
灼热的血 充满马的眺望

一匹红马 双目紧锁忧郁
红色的四脚和肋骨
喷射着红色的火焰
树枝断裂 旷野颤栗
万物精华造出的铁蹄
敲破虚无的方向
红马 七种翅膀张开梦想
奔驰的加速度
自由自在!

雾蔼的二月
浩瀚的春天屹立在寒冷的旷野
雪埋葬雪 风吹在风上
一匹自由的红马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奔跑
像山岭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