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藉古典美感的现代抒情诗歌:王晓波诗歌阅读札记
2025-03-15 09:13:39 作者:杨汤琛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晓波对于古典抒情并非一味沉溺其中,而是有所创生与发明。
在崇尚异质性写作,并对泥沙俱下的扩容式书写抱有普遍兴趣的当下诗坛,王晓波质朴而古典的抒情诗仿佛一串悠远的民谣,它从古典诗词歌赋中款款飘来,真挚而优美,既呈现了蕴含中国传统之美的诗意、诗境,又细致入微地呈现了现代个体的情感维度与噬心体验,其古典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浑融一致使之成为古典抒情传统在现代有效转换的重要诗歌样本。
罗兰·巴尔特曾说“古典时代的写作破裂了,从福楼拜到我们时代,整个文学都变成了一种语言的问题。”[1]印之当下新诗创作场域,亦然如此,如果说雪是雨的精魂,那么,语言便是诗歌的精魂,言为心声,特别对于迢述情志的抒情诗而言,语言更成为我们辨识诗人面目的重要印记。王晓波的诗歌语言醇厚、古雅,宛然夹杂有现代的情绪、旧时代的风情又兼得古诗词的中正,如《相信爱情》一诗,不但用典考究、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而且又毫不违和,诗人以融古典于笔端的丽辞典故对当代爱情进行了深情吟咏:
在空山新雨后几度怅望
在浔阳秋瑟中几分相送
隔着多少春秋 千百度 遥望
枯禅苦等中
洒落了多少唐风宋雨
佛说缘定前生 几多前尘往事
几回人闲桂花落
千百次凝眸换来今生的擦肩
浮生多变
别问 别再问
今生相遇是缘是劫
几度彩霞满天
几许风雨满途
撑伞默然走来
盼只盼 能与你途中遇见
相信爱情 相信未来
你我能在途中遇见
只盼与你途中遇见
上述诗作写的婀娜多姿、跌宕有致,其中化用了王维、白居易、戴望舒等前辈的诗情诗境诗语,不仅如多宝楼台般炫目地构造了有关相思、苦恋、错过等古典爱情场景,而且在古典诗词歌赋的语言化用上体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功力。空山新雨直接取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本意是对隐逸之地的诗意描绘,而被诗人巧妙衔接于爱情之相思的“怅望”,古老的语言在创造性的缝合间迸发了新意,而“空”与“怅”的词语对举则让开篇之句包孕了回环无穷的意蕴;同理,第二句的“浔阳秋瑟”化用了白居易名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择取浔阳秋瑟两词, 不仅诗语由此沉淀了历史风尘而愈发古雅,而且巧妙地将千年前的送别之景与当下的情人相送进行了场景折叠,亦真亦幻、亦古亦今,时空交错间,别离因历史的厚度而更意味深长;另诸如“几回人闲桂花落”、“撑伞默然走来”等语都隐隐回响着王维的禅意、戴望舒的深情,王晓波如语言魔法师,将古今诗语进行复杂化合、变形,造就了这首深情绵邈的当代抒情杰作。
江南,多荷多莲
荷叶田田倚天碧
总是错把每朵红莲
看成伊,羞红的笑脸
又把随风的那朵白莲
看成伊,盈盈的背影
多蜻蜓,多蝴蝶
又多燕子的江南
再仔细也分不清哪只是伊
好想,问一问
那飘逸的风筝
伊却缠着那根绳线不放手
——王晓波《江南》
古语的化用、言辞的考究是王晓波诗歌古意盎然萦回、繁衍的特定物质,亦构筑了属于王晓波诗歌独有的古典气息与文化场域,《江南》一诗仿佛诗人将时光追溯至思无邪的上古时代,又悄然一瞥,将眼底波影投向了五四时做着青春之梦的湖畔诗人之上,千年的江南绵延至今,不仅是文人的梦乡,更是文化的故乡。
《汉字》一诗思接千载:
我的字里花飘香
我的字里见荷塘
我的字里散浮云
我的字里有造纸术
我的字里见北斗司南
我的字里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我的字里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我的字里有楚河划汉界
我的字里有鼎足魏蜀吴
我的字里长江长城万里长
我的字里看见昭君出塞依恋难舍
我的字里有寒风列队兵马俑嘶鸣
我的字里番邦胡骑朝贺华夏文明
我的字里有上下五千年秦汉盛唐
我的字里带走一盏渔火
我的字里回头一片沧海
我的字里拥抱永远乡愁
我的字里洒落烟雨把秋水望穿
我的字里人海浮沉相思比梦长
我的字里藏着寂寞笑看清风瘦
我的字里岁月悠悠思念也悠悠
我的字里太多无奈红尘来去一场梦
我的字里不管桑田沧海停泊枫桥边
我的字 象形宋隶楷柳新魏
我的字 堂堂正正不屈不挠
我的字 有流云翅膀下呼啸飞逝
汉字作为文化之根、文明之源,在诗人笔下,汉字晕染着神话的神秘,也焕发着历史的光芒,更包含了朝代兴亡、个人情长,王晓波充分调动其纵横捭阖的想象力,以连绵不绝的典故将文字的内涵与外延一一道尽;这些融古典诗词于一炉,将古典意象运用自如的诗作再现了古典抒情在现代性境遇下的美与力。
可贵是,王晓波对于古典抒情并非一味沉溺其中,而是有所创生与发明。毕竟,古典抒情有着强大而惯性的传统,词语的择取、典故的呈现、诗意的安排都有着一套固定乃至僵化的程式,几千年的重复已经成为不断自我繁衍与复制的形态,再精美的诗作都有可能成为古典诗歌的一道幻影。正是介于对诗歌创作的警惕与现代性生存境遇的敏感,王晓波在缔造风流蕴藉的古典美感的同时,总是以反转的姿态于古典的光滑肌理上划以现代情绪的利刃,从而使得仿佛迷失于古典迷途中的诗作稳稳落脚于现代地平面,如《相信爱情》一诗,层叠出现的清词丽句不脱古典情诗的巢穴,爱而别离、求而不得,很容易让我们记忆起《诗经》的“在水伊人”“辗转反侧”、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是,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惯性的情感中滑行,因此,在倒数第三句,他喊出了充满力量与现代情绪的“相信”,决绝而重若千钧的“相信”两字不但是当下情绪的肯定,亦是对前述古典情绪的内在否定,它以倒转的方式推翻了古典情绪的重重叠叠,以简洁而有力的方式宣告了现代情感的诞生。
曾几何,在现代新诗的论述脉络中,认为经过口语化改造、白话文引入、欧化熏陶等杂合而成的现代汉语,已是一种与文言文截然不同的语言材料,构成了与古典汉语世界相分离 的“场”,由此,古典诗词的典故抑或词句被视为老旧、落伍之物,似乎古语抑或古诗词中的语言始终与僵化、符号化等同,而对于诸多当代诗人而言,语言与意象的现代性追求成为唯一可能的方向。在这种倾向性的场域下,现代诗歌书写与古典抒情诗愈行愈远,然而,对传统的背弃也让中国新诗失去了文化血脉与独特的民族性,逐渐沦为日常生活碎片化的见证与西方他者的复制品。而王晓波对古典语言的淘洗与把握让我看到现代新诗与传统之间的有效勾连与充满生机的承续,他擅长对古语进行妥帖的变形、对古典诗境进行创造性的化用与创生,以柔和的方式在现代文学的借鉴与综合中融入了古典元素,缔造了古意盎然又洋溢着现代情感的别具一格的抒情诗歌。
杨汤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美国圣母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秦牧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晚清思想文化与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江西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独著《晚清域外游记的现代性考察》、《趋光的书写:诗歌、地域与抒情》、《迷途的风景:微观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艺研究》。
王晓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诗歌学会主席、中山市文联主席团成员、《香山诗刊》主编。著有《山河壮阔》《骑着月亮飞行》《雨殇》等5部;主编《那一树花开》《诗“歌”中山》《中山现代诗选》等13部;曾获人民日报作品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中山市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中山文艺奖、香山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其诗学评论《吹掉泡沫还诗歌以亮丽》(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苟同的错误诗学》(载《作品与争鸣》2003年7月)曾受到广泛关注;诗歌作品载《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摘》《诗选刊》等刊物;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年度选》《中国新诗日历》《中国爱情诗精选》等选本。
罗兰·巴尔特曾说“古典时代的写作破裂了,从福楼拜到我们时代,整个文学都变成了一种语言的问题。”[1]印之当下新诗创作场域,亦然如此,如果说雪是雨的精魂,那么,语言便是诗歌的精魂,言为心声,特别对于迢述情志的抒情诗而言,语言更成为我们辨识诗人面目的重要印记。王晓波的诗歌语言醇厚、古雅,宛然夹杂有现代的情绪、旧时代的风情又兼得古诗词的中正,如《相信爱情》一诗,不但用典考究、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而且又毫不违和,诗人以融古典于笔端的丽辞典故对当代爱情进行了深情吟咏:
在空山新雨后几度怅望
在浔阳秋瑟中几分相送
隔着多少春秋 千百度 遥望
枯禅苦等中
洒落了多少唐风宋雨
佛说缘定前生 几多前尘往事
几回人闲桂花落
千百次凝眸换来今生的擦肩
浮生多变
别问 别再问
今生相遇是缘是劫
几度彩霞满天
几许风雨满途
撑伞默然走来
盼只盼 能与你途中遇见
相信爱情 相信未来
你我能在途中遇见
只盼与你途中遇见
上述诗作写的婀娜多姿、跌宕有致,其中化用了王维、白居易、戴望舒等前辈的诗情诗境诗语,不仅如多宝楼台般炫目地构造了有关相思、苦恋、错过等古典爱情场景,而且在古典诗词歌赋的语言化用上体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功力。空山新雨直接取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本意是对隐逸之地的诗意描绘,而被诗人巧妙衔接于爱情之相思的“怅望”,古老的语言在创造性的缝合间迸发了新意,而“空”与“怅”的词语对举则让开篇之句包孕了回环无穷的意蕴;同理,第二句的“浔阳秋瑟”化用了白居易名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择取浔阳秋瑟两词, 不仅诗语由此沉淀了历史风尘而愈发古雅,而且巧妙地将千年前的送别之景与当下的情人相送进行了场景折叠,亦真亦幻、亦古亦今,时空交错间,别离因历史的厚度而更意味深长;另诸如“几回人闲桂花落”、“撑伞默然走来”等语都隐隐回响着王维的禅意、戴望舒的深情,王晓波如语言魔法师,将古今诗语进行复杂化合、变形,造就了这首深情绵邈的当代抒情杰作。
江南,多荷多莲
荷叶田田倚天碧
总是错把每朵红莲
看成伊,羞红的笑脸
又把随风的那朵白莲
看成伊,盈盈的背影
多蜻蜓,多蝴蝶
又多燕子的江南
再仔细也分不清哪只是伊
好想,问一问
那飘逸的风筝
伊却缠着那根绳线不放手
——王晓波《江南》
古语的化用、言辞的考究是王晓波诗歌古意盎然萦回、繁衍的特定物质,亦构筑了属于王晓波诗歌独有的古典气息与文化场域,《江南》一诗仿佛诗人将时光追溯至思无邪的上古时代,又悄然一瞥,将眼底波影投向了五四时做着青春之梦的湖畔诗人之上,千年的江南绵延至今,不仅是文人的梦乡,更是文化的故乡。
《汉字》一诗思接千载:
我的字里花飘香
我的字里见荷塘
我的字里散浮云
我的字里有造纸术
我的字里见北斗司南
我的字里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我的字里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我的字里有楚河划汉界
我的字里有鼎足魏蜀吴
我的字里长江长城万里长
我的字里看见昭君出塞依恋难舍
我的字里有寒风列队兵马俑嘶鸣
我的字里番邦胡骑朝贺华夏文明
我的字里有上下五千年秦汉盛唐
我的字里带走一盏渔火
我的字里回头一片沧海
我的字里拥抱永远乡愁
我的字里洒落烟雨把秋水望穿
我的字里人海浮沉相思比梦长
我的字里藏着寂寞笑看清风瘦
我的字里岁月悠悠思念也悠悠
我的字里太多无奈红尘来去一场梦
我的字里不管桑田沧海停泊枫桥边
我的字 象形宋隶楷柳新魏
我的字 堂堂正正不屈不挠
我的字 有流云翅膀下呼啸飞逝
汉字作为文化之根、文明之源,在诗人笔下,汉字晕染着神话的神秘,也焕发着历史的光芒,更包含了朝代兴亡、个人情长,王晓波充分调动其纵横捭阖的想象力,以连绵不绝的典故将文字的内涵与外延一一道尽;这些融古典诗词于一炉,将古典意象运用自如的诗作再现了古典抒情在现代性境遇下的美与力。
可贵是,王晓波对于古典抒情并非一味沉溺其中,而是有所创生与发明。毕竟,古典抒情有着强大而惯性的传统,词语的择取、典故的呈现、诗意的安排都有着一套固定乃至僵化的程式,几千年的重复已经成为不断自我繁衍与复制的形态,再精美的诗作都有可能成为古典诗歌的一道幻影。正是介于对诗歌创作的警惕与现代性生存境遇的敏感,王晓波在缔造风流蕴藉的古典美感的同时,总是以反转的姿态于古典的光滑肌理上划以现代情绪的利刃,从而使得仿佛迷失于古典迷途中的诗作稳稳落脚于现代地平面,如《相信爱情》一诗,层叠出现的清词丽句不脱古典情诗的巢穴,爱而别离、求而不得,很容易让我们记忆起《诗经》的“在水伊人”“辗转反侧”、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是,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惯性的情感中滑行,因此,在倒数第三句,他喊出了充满力量与现代情绪的“相信”,决绝而重若千钧的“相信”两字不但是当下情绪的肯定,亦是对前述古典情绪的内在否定,它以倒转的方式推翻了古典情绪的重重叠叠,以简洁而有力的方式宣告了现代情感的诞生。
曾几何,在现代新诗的论述脉络中,认为经过口语化改造、白话文引入、欧化熏陶等杂合而成的现代汉语,已是一种与文言文截然不同的语言材料,构成了与古典汉语世界相分离 的“场”,由此,古典诗词的典故抑或词句被视为老旧、落伍之物,似乎古语抑或古诗词中的语言始终与僵化、符号化等同,而对于诸多当代诗人而言,语言与意象的现代性追求成为唯一可能的方向。在这种倾向性的场域下,现代诗歌书写与古典抒情诗愈行愈远,然而,对传统的背弃也让中国新诗失去了文化血脉与独特的民族性,逐渐沦为日常生活碎片化的见证与西方他者的复制品。而王晓波对古典语言的淘洗与把握让我看到现代新诗与传统之间的有效勾连与充满生机的承续,他擅长对古语进行妥帖的变形、对古典诗境进行创造性的化用与创生,以柔和的方式在现代文学的借鉴与综合中融入了古典元素,缔造了古意盎然又洋溢着现代情感的别具一格的抒情诗歌。


[1]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 65 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