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城与乡的诗意重构”研讨会在重庆璧山举行

2025-05-12 作者:黄尚恩 | 来源:诗草堂 | 阅读:
5月3日,一场以“城与乡的诗意重构”为主题的研讨会在重庆卫盾农场举行。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指导,重庆市璧山区作家协会主办,重庆卫盾农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碚区作家协会、璧山区作家协会部分诗人参加了研讨会。

5月3日,一场以“城与乡的诗意重构”为主题的研讨会在重庆卫盾农场举行。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指导,重庆市璧山区作家协会主办,重庆卫盾农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碚区作家协会、璧山区作家协会部分诗人参加了研讨会。

卫盾农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健龙镇玉林村。一走进农场,“种田、写诗,都是大地的语言”“慢下来,等一朵云从山那边走过来”等红色条幅映入眼帘;几只蝴蝶在翻飞,有的闻闻架子上的葡萄花,有的嗅嗅青黄相间的枇杷果;倾耳听,似乎有人正在进行网络直播,向远方的朋友介绍来自大地的诗意……这样的情景,与“城与乡的诗意重构”的研讨主题,正好暗合。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与“乡”始终处于不断融合的进程之中。在《作家》主编宗仁发看来,乡村城镇化和城市乡村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体两面的事情。过去的一些乡村,无论是房屋居所还是卫生条件,都不是那么宜居,所以要照着城市的标准来进行改造。城市建设也不能都是钢筋水泥,而是要像乡村那样,把房屋建在花草树木之间,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推动城与乡的现代化发展,既要把人们的生活环境搞好,也要推动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书写乡村,特别是关于‘乡愁’和‘田园牧歌’的书写,如果被赋予过多虚拟的理想化的色彩,就有可能演变为一种与现实相脱离的文化想象。”诗人、《草堂》诗刊主编梁平谈到,进行城与乡的诗意重构,首先是要深刻认识城与乡的真实状况,包括它们之间的现实差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不同情感结构。现在城里的人想到乡村去,乡下的人想到城市来,本质上是人们对城乡心理落差的主动调适。因此,关于城乡的文学书写,绝不是简单地去描摹城市与乡村的表象,而是要聚焦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人们有了对彼此处境的深入了解,进而真正实现情感的融合与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认为,“城”与“乡”在古代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文化上又有相通性,知识分子在城乡之间不断穿梭,构成了古代诗歌写作的经验基座。新诗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将城市经验有效诗化的课题。当然,现在的乡村也不再是传统的乡村。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乡村人精神世界的变迁;反过来,这种观念的现代化,也促进物质世界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以诗歌处理现实复杂状况的能力。

诗人臧棣谈到,在过去一段时期的城乡叙事中,城市往往代表先进与文明,乡村往往代表落后与愚昧。后来,我们对这种所谓“现代性观念”进行了反思。实际上,在乡村世界中,人与自然大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城市中的个体来到乡村,生命中那些压抑的记忆和感受无形中就会被释放掉,感到身心的放松。由此,在对城乡进行诗意重构时,我们需要丢掉以往的对于乡村的“歧视性叙事”。乡村世界当然也不是完美的,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文化观念上,我们需要反思那种“以城市衡量一切”的态度,重新认识城乡之间的辩证关系。

清华大学教授西渡同样谈到,乡村的一些生活哲学,恰恰是我们改造城市生活时需要借鉴的。比如,在乡村,万物相互依存,不断循环利用,构成了一种生生不息、永远在生长的状态。而我们的城市生活,还有诗歌写作,恰恰需要借鉴这样的精神与状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表示,城与乡的诗意重构,一方面是现实层面的,即城市与乡村在建设中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学层面的,就是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达城乡互动中人的情感交流。文学表达,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人的情感,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尊重不同主体的独特性。比如说,我们要建设“文化农场”,不仅仅是要用城市文化来赋能农场,还要让农场生长出自己的文化,并使之对当下城市生活产生作用。

诗歌评论家庄伟杰说,重庆别称“山城”“江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都处在山水的怀抱之中。这样的生活状态,赋予这座城市以独特的诗意。我们经常说,人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就是要让人回到本真的状态,跟山水自然打成一片。当然,任何个体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这就需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诗意的心态。对于诗人而言,就是持续锻造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的“高品质”而非单纯追求“量的累积”。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表示,以古代汉语来表现古典生活世界,我们有着漫长的诗词传统。五四以来,我们推行白话文运动,用现代汉语来书写生活,特别是表达城市的复杂状况。这对诗人构成很大的挑战。100多年来,诗人们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探索,我们需要对这些探索者表示敬意。到了当下,城市与乡村又面临深度的重构,产生复杂的变化。如何让人们真正活得诗意,如何以诗歌表达出这份为诗意而进行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诗人阿尔丁夫·翼人谈到,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需要解决人的心灵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人根本不写诗,但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很“诗意”;而有些人写了很多诗歌,但我们有可能会觉得他是个“俗人”。这就是要看,一个人,有没有自己的精神格局。所以,作为诗歌写作者,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在有灵感的时候再自然而然地写出好的作品。

重庆市璧山区作协主席欧文礼表示,随着交通条件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不断缩短。特别是璧山,它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城与乡不再有着明显的区别。面对这样的城乡现实融合,需要我们在文化上进行书写,以文化赋能城乡建设。

翼志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负责人潘贵生表示,传统各行各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且有雷同化的趋向,因此,我们需要将文化与产业进行深入融合,赋予产业以独特价值。卫盾农场今后将邀请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来开展活动,共同探索城与乡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发展之道,让文化在赋能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黄尚恩 (《文艺报》记者)

图片/重庆卫盾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