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璇《长江》
2025-02-18 14:02:48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长江
作者:龚璇
唐古拉雪山的银顶,拂去万年重负
一条江,截断高山与云谷
馈赠中国最丰茂的背景
二
就这样,枕着姜根迪如冰川
穿过宁静山谷。谁,细听溪流的声响
多余的欲望,把丘壑抹上悠远的美
三
我终于明白,从冰塔林到河沼
雪原,湿地,峡谷,气势磅礴的壮观
交织生命之力,不容分说
四
通天河岸,51个岩画群,每一群灵魂
都无以为报。他们活着,却说不出一个词
隐身的刀刃割断冰舌的欲望
五
雪豹,藏羚羊,野耗牛以及白唇鹿,斑头雁
生命的舞台何其宽阔。谁,奔跑着
闯入暗藏的生机,稳稳坐在背影之中
六
这片野性的土地,俯拾皆是生命的赞歌
金沙江与岷江,洞庭湖与鄱阳湖,太湖与巢湖
跳动的血脉,见惯了命运的风俗
七
从重庆到汉口,从南京到上海
水上流动的时间,把梦留给讨生活的人
幻现花一样的灿烂,人见人爱
八
不见高山和湖泊。飞溅的浪花
与快乐的鱼虾,把过往的所有寂寞
以小桥流水人家,叙述江南最美妙的故事
九
江上卷尺,完成龙图腾的丈量
定制的地图,没有未知的标识
江海之间,低声回应的,只有浩渺的烟波
十
波浪泛着刻度,灼热内心的轮廊
谁身怀灵气,铆劲,想在海的末梢
积攒丰富的爱,独向人间绽放美丽画像
十一
去照亮沉睡的人们吧!谁会在睡梦中老去
一个响亮的名称,唤醒我的良知:
哦,长江,我刻骨并铭心的爱

长江:一条河流的精神史诗与存在之思
在中国诗歌的精神谱系中,长江始终是一个充满哲学意蕴的永恒意象。龚璇的《长江》以深邃的哲思和人文关怀,为这条母亲河谱写出一曲超越时空的精神史诗。这组诗篇不仅是对长江的地理叙事,更是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沉思。
诗歌开篇即以"唐古拉雪山的银顶"这一极具形而上意味的意象,将长江的源头与永恒相连。诗人笔下的长江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存在,而是"截断高山与云谷"的自然伟力,是"馈赠中国最丰茂的背景"的文化符号。这种开篇的宏大叙事,暗含着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Dain)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
在描绘长江流域的生态画卷时,诗人以现象学式的直观,呈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从"冰塔林到河沼",从"雪原、湿地、峡谷"到"雪豹、藏羚羊、野耗牛",诗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世界。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转化为存在的诗意显现,展现了生命本身的庄严与神圣。
诗歌对"51个岩画群"的描写,则体现了对历史与记忆的哲学思考。这些沉默的岩画群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活着,却说不出一个词",这种悖论式的表达暗示了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历史意识"。诗人通过对岩画群的描写,展现了长江流域文明史与自然史的深层交织,暗示了历史理解的当代性。
在描绘长江中下游时,诗人的笔触转向了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描述。"水上流动的时间,把梦留给讨生活的人",这样的诗句体现了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诗人通过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诗意之美,更暗示了长江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的具体性。
诗歌的结尾部分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诗人将长江比喻为"龙图腾的丈量",这一意象既体现了长江的地理特征,又暗示了其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文化内涵。"波浪泛着刻度,灼热内心的轮廊"这样的诗句,将长江的物理特征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连接,展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的深层意蕴。
整组诗歌以"哦,长江,我刻骨并铭心的爱"作结,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将诗人对长江的情感推向存在论的高度。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化的抒情,更是对存在本身的领悟与回应。
龚璇的《长江》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长江意象。这组诗歌不仅是对长江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现象学的直观与存在论的沉思,诗人将长江升华为一个承载着民族记忆、自然伟力与人文精神的多维符号。在当代诗歌创作中,这种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歌范式。通过这组诗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长江,更是一条流淌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存在之河。

评龚璇诗歌《长江》:自然与生命的壮丽交响
龚璇的《长江》宛如一部雄浑的史诗,以长江为叙事脉络,将自然万象、历史沉淀与生命哲思交织融合,在有限的诗句中,构建起一个蕴含着深刻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宏阔宇宙。
从哲学层面审视,诗歌开篇对长江源头唐古拉雪山的描写,“唐古拉雪山的银顶,拂去万年重负”,这不仅是对地理源头的追溯,更象征着对时间与存在的溯源。长江的诞生,“截断高山与云谷”,是一种冲破束缚、开辟新生的哲学隐喻,暗示着生命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本能与力量。诗中雪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在这片土地上的自在生存,体现了自然生态中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而通天河岸岩画群的出现,连接起了远古与当下,引发人们对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即文明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又如何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在人文精神的表达上,诗人对长江的情感绝非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哦,长江,我刻骨并铭心的爱”,这是一种对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的崇高敬意与深沉眷恋。长江流经的每一寸土地,从金沙江与岷江到洞庭湖与鄱阳湖,再到太湖与巢湖,这些地域不仅是自然的地理标识,更是承载着无数人生活、梦想与情感的人文坐标。诗中描绘的水上流动的时间,把梦留给讨生活的人,展现出长江沿岸人民在生活中追逐梦想、坚韧不拔的人文精神。它见证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奋斗与传承,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结构遵循着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自然流向,这种线性结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与人文逻辑。它象征着生命的发展历程,从源头的纯净与新生,到沿途的丰富与多元,再到最终融入大海的包容与升华。同时,这也是人类文明在自然的滋养下,从起源走向繁荣,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
龚璇的《长江》通过巧妙的意象运用和严谨的结构安排,将哲学思考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关于长江、关于生命、关于文明的壮美画卷,引导我们在自然与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生命的真谛与人类文明的价值。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