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好. 云南工艺之光(附贺鸿滨评论)
彩云之南, 工艺之光映辉煌。
历史长河,匠心独运谱华章。
银饰轻摇,古街巷尾韵悠长。
织锦如画,岁月深处藏芬芳。
陶罐沉稳,炉火中跃动希望。
釉色斑斓,映照着匠心的窗。
木雕传神,每一刀皆是梦想。
非遗瑰宝,云南工艺美名扬。
翡翠碧绿,山水间流淌的歌谣。
温润如玉,诉说着古老的骄傲。
银器轻吟,风中铃铛声声娇。
匠心独运,时光里绽放微笑。
刺绣翩跹,如蝶舞在花间妙。
丝线交织,绘出生活的妖娆 。
附:贺鸿滨评论
红土匠心:一位老兵的守护誓言
贺鸿滨
“彩云之南,工艺之光映照山河。"当目光掠过吴传玖将军这行诗时,我正轻轻擦拭那枚珍藏的警徽与数枚沉甸甸的军功章。四十余年前,我与将军曾并肩巡逻在西南苍茫的边陲;后来,他以笔墨铸风骨,我以警心守民安,虽奔赴不同疆场,却共同守护着红土地上绵延不息的文化血脉。
身为退役军人、退休警官,我的一生早已与“守护”二字血脉相连。转业后执笔释法,或许是命运最深情的安排,让我与将军重逢于文字山河。吴将军曾轻拍我肩说道:“老战友,文化的阵地,同样需要你我这样的人守护。”那一刻,警服肩章上的星光与往日的军功章无声辉映,照亮了一条崭新的征途。
循着将军的诗句,我曾踏上了云南工艺的寻访之路。在大理周城,白族扎染艺人李大姐得知我的来历,郑重地取出了深藏的板蓝根染料。“吴将军也曾到过这里,”她指尖翻飞,扎出繁花似锦,“他说我们的染布是‘织锦如画,岁月深处藏芬芳’。”当我出示警官证时,她眼中漾开笑意:“有警察同志在,这门手艺便更有依凭。”
在建水陶坊,老匠人捧出一把紫陶壶,其上刻着“陶罐沉稳,炉火中跃动希望”——那是将军即兴落墨的诗句。“警察同志,”他声如陶韵,“你们守百姓平安,我们传文化火种,本是同根生的守护。”抚过温润陶壁,我恍然想起曾经守护案件现场文物的日夜——战场虽易,使命如一。
最动容是在剑川。木雕坊中,年轻学徒手上的刀痕如星点斑驳,令我蓦然忆起自己抓捕时留下的疤痕。当孩子们好奇触摸我的警号时,我轻声告诉他们:“每一道刻痕,每一个编号,都是守护者的勋章。”后来,这里诞生了第一个“非遗保护警务站”。
作为经历过烽火岁月的军人,我深知“守护”二字千钧之重。在香格里拉尼西乡,黑陶传承人扎西谈起某些技艺濒临消逝。于是我倡议组建退役军人工艺传承志愿服务队。如今二十多位老战友定期巡访村寨,既守护民艺,亦防范文化失窃。
每每出行,我仍习惯穿上没有警衔的服装。乡亲们说:“看见这身衣服,心里便踏实。”在红河个旧,锡匠老杨紧握我的手说:“吴将军称我们的手艺是‘时光中绽放的微笑’,而你们,让这笑容永不凋落。”他特意打造了一枚锡制警徽,底座刻有:“人民警察人民爱”。
夜深时,于某警务值班室重读将军诗稿。窗外风铃清响,正是“银器轻吟,风中铃铛声声娇”的写照。抚过臂上伤痕,忽然彻悟:无论是昔日持枪戍边,还是今日守护文明,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一名老兵对红土大地永恒的眷恋。
昨夜再收将军新诗,字句皆染红土的温度。正如他所写:“匠心独运,时光里绽放微笑。”在这微笑之中,我看见了文明不灭的光芒,也照见了一个老兵、一个老警最终的精神故乡。
退役不褪志,退休不褪色。只要红土地召唤,我们永远都是文化疆域上——忠诚的哨兵。
贺鸿滨:湖南人。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小说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