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纪念黄帝诞辰四一四七年兼颂吴文化五千年渊源
水調歌頭 紀念黃帝誕辰四一四七年兼頌吳文化五千年淵源
肇啟軒轅脈①,
五霸數句吳②。
泰伯仲雍三讓③,
境界與時殊。
百業廛闐鼎沸,
北貫南通舟楫,
闊土屬姑蘇④。
百代繁華地,
一統繪鴻圖。
橋陵謁⑤,
仰雲冑,
月輪孤。
金戈鐵馬猶記,
誰識苧蘿姝⑥?
满目煙波臺榭,
影沒弓蛇舊夢,
世事泛江湖。
霸業翻青史,
文化燦明珠。
【注釋】
①肇啟軒轅脈:「肇啟」即開始、發端之意。「軒轅脈」指黃帝的血脈,黃帝名軒轅,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此句表示吳地文化源於黃帝血脈的傳承。
②五霸數句吳: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包含吳王闔閭。此句言及在春秋五霸之中,吳國曾佔有一席之地,反映了吳國在春秋時期的強盛和重要地位 。
③泰伯仲雍三讓:泰伯和仲雍是周太王的兒子,為了讓位給弟弟季歷及其子姬昌(周文王),他們三次避讓王位,遠走江南,建立勾吳,帶來中原先進文化技術,開啟吳地文明,其品德和行為被後世稱頌 。
④闊土屬姑蘇:姑蘇是吳地的代稱,現多指蘇州。此句形容蘇州地域遼闊,自古以來就是繁榮富庶之地,見證了吳地的興盛。
⑤橋陵謁:橋陵一般指陝西黃帝陵,它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寢 。「謁」是拜謁、祭祀之意,表達對黃帝的崇敬和追思。
⑥誰識苧蘿姝:苧蘿姝指西施,她出生於苧蘿村。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國美女,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在吳越爭霸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句以問句形式,表達對歷史人物和那段紛繁歷史的感慨。
【賞析】
此詞締造時空叠映之境,將黃帝紀年與吳文化淵源並置題中,歷史縱深感陡增。上闋「肇啟」二字既扣四一七七年文明長河,又暗合軒轅血脈在吳地的延展,奠定了全詞深厚的文化根基。「五霸數句吳」短短幾字,便將吳國在春秋時期的霸業勾勒而出,展現了吳地曾經的輝煌。「泰伯仲雍三讓」的典故,不僅是吳地文化開端的重要標誌,更凸顯出其謙讓、開拓的精神內核。「百業廛闐鼎沸,北貫南通舟楫,闊土屬姑蘇」則從經濟、交通和地域等方面,生動描繪出吳地的繁榮昌盛,呈現出一幅熱鬧的商貿和水運圖景,這恰是五千年文化厚積薄發之見證,讓人感受到吳地自古以來的蓬勃生機。「百代繁華地,一統繪鴻圖」,更是表達出對吳地在中華文明統一進程中所起作用的讚美,展現了其宏大的發展格局。
下闋「橋陵謁」呼應題中祭祖本義,表達了對黃帝這一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尊崇,在追思先人的同時,將視角拉回歷史的長河之中。「仰雲冑,月輪孤」營造出一種蒼涼、深沉的意境,仿佛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金戈鐵馬猶記,誰識苧蘿姝」,前半句回顧了吳越爭霸那段充滿戰爭硝煙的歷史,後半句則以西施為切入點,通過對這樣一位在歷史中備受矚目卻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的追問,表達出對歷史人物命運的感嘆,以及歷史的複雜多面。「满目煙波臺榭,影沒弓蛇舊夢,世事泛江湖」,以景語寫情語,眼前煙波浩渺中的臺榭,就像歷史的見證者,而那些曾經的夢想、紛爭都已如弓蛇之影般消逝,世事如同江湖波濤,變幻莫測,抒發出濃濃的歷史感慨。「霸業翻青史,文化燦明珠」,將霸業比作翻過的青史,短暫易逝,而吳地的文明卻如璀璨的碧珠,永遠閃耀,既對比了霸業的短暫和文明的恆久,又再次強調了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明珠」意象既喻太湖明珠,亦暗合四千餘載文明如珠玉傳承。全篇歷史刻度與地域特質雙線並行,以詞體之韻映射華夏文明歷久彌新的深層基因,是一首兼具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內涵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