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郭杰广诗集《丹灶风物志》
佛山知名诗人郭杰广又要出诗集了。这是预料中的事。为他高兴,也为佛山文学界拥有如此优秀、如此高产的诗人而感到安慰。
这十多年来,杰广写得很勤快,一支诗笔一直在不停地流淌,心血之作不断涌现,他在不停地奋斗,不断进步,取得了令人叫好的佳绩。值得褒扬和赞许。
杰广这次结集出版的诗集《丹灶风物志》很有地域特色,很见功力。为他的新作写序,我很乐意。
杰广出生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康有为的老家佛山南海丹灶,在这样人文蓊郁之地写诗是幸福的,有底蕴的。因此杰广不忘以诗笔回馈家乡,对家乡先贤康有为尤为敬重,对《康有为的笔》尤多感慨。诗不长,尤其值得一读:
白发苍苍的长锋羊毫
一支勒碑的凿子
打捞晚清的竹篙
有庐山的禅意
西湖泛舟的灵动
也有北漂的迟缓涩进与迅疾急收
站在端砚上的笔,签过名
题过诗,抄过经
写过奏折,起草《大同书》
画过押......
我想,如果这支笔
没有遇见南海先生
就不会挥洒出气势开张
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
这支披头散发的笔
也不会躺在博物馆里
安享晚年……
这是一首以物观史的抒情短章。郭杰广以笔为戟,对历史皱褶中的精神进行着深情的勘测和美学重构。这首诗通过一枚羊毫笔的命运褶皱,撬动了晚清至近代的思想地震。作者以考古学家一般的精准与诗人特有的灵视,将器物史、个人史与时代史熔铸为具有青铜质感的诗性纪念碑。全诗建构了多重意象叠压的象征系统:笔是“勒碑的凿子”,喻指康有为对历史的铭刻与修正,很硬朗,也很有质感;诗句“打捞晚清的竹篙”,暗喻康有为救赎时代的企图,很形象,也很具体;“北漂的迟缓涩进与迅疾急收”,精准捕捉到了变法者在新旧时空挤压下的生存姿态。杰广将书法美学中的“迟、涩、疾、徐”与历史动力学相嫁接的隐喻,展现了他非凡的意象调度能力。
诗歌第二段以蒙太奇手法速写康有为这支“笔”的功业:从文人雅事题诗抄经到经世抱负奏折《大同书》,最终落点于“画押”这一充满悲剧张力的细节。这让我仿佛听见了维新派理想在历史铁幕上的碎裂声。杰广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策略,深得中国古典诗歌“以小事大”的精髓。
更见功力的是诗歌末节的历史假设与物象人格化,诗句“披头散发的笔”既是书法运笔的形态写实,更是启蒙者精神困境的绝妙喻象。当诗人说“笔”在博物馆“安享晚年”时,实则完成了双重反讽:既揭示了历史对先驱的温情收编,同时又暗示那种狂飙精神已被体制化成供人瞻仰的标本。这种冷抒情中蕴含的热思考,是对历史物象进行存在论拷问的批评。
郭杰广通过这支具有特殊意义的笔,很好地完成了自己与康有为的隔代对话,既致敬了那种“气势开张”的阳刚美学,也对启蒙本身的命运进行着诗学意义上的重估。
我认为,真正的历史书写,不在于宏大意象的堆砌,而在于能否让器物开口说话,说出它珍藏的时代风暴与精神密码。显然,郭杰广做到了这一点。
郭杰广这部诗集是以丹灶作为书写对象的,说到丹灶的人物,东晋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葛洪是绕不过去话题人物。杰广这部诗集中有一首《葛仙祠》显得很够分量。
建了又毁
毁了又建
新瓦与旧瓦,细数着
蟹眼泉和世道的深浅
一株柏树
用针叶缝补东晋的道袍
云停驻在仙岗
签文开始游动
只是那只历经沧桑的仙钵
已被用来盛放钱币的脆响
碑记旧了。一些名字
镶嵌成村史,凹凹凸凸的过往
葛仙翁与鲍姑已入定,享受人间烟火
瓦当上返青的云,述说着漏雨的月光
郭杰广这首《葛仙祠》以极简笔法勾勒出历史纵深与世俗嬗变的辩证图景,令人想起清代诗人黄景仁“祠宇荒凉钟磬寂”的沧桑感,却又注入现代性审视。杰广很会营造意象,他不直接写葛洪,而是有意避开人物,改而写后世对葛仙的纪念场所“祠”。诗句中以“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的循环句式开篇,瞬间打通时间隧道,让宗教场所的兴衰成为丈量世道的尺规。
“新瓦与旧瓦”的并置堪称妙笔,既具象呈现建筑实态,又隐喻历史层积的辩证关系。蟹眼泉作为永恒的自然参照物,默默见证人间的深浅变幻。杰广这种所谓的“物象经营”其实深得中国古典山水诗“以景测世”的三昧。而诗句“柏树缝补道袍”的超验想象,则将植物特性、宗教符号与时间修补匠意象熔于一炉,令人击节。
在我的记忆中,郭杰广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诗人,这让他在佛山一众诗人中显得很另类,也尤为抢眼。诗句中的“签文”是游动于云端的意象,既保留道教签卜的神秘性,又赋其流动性予现代诠释。最犀利的当属“仙钵盛放钱币”的转换,那是宗教法器沦为商业容器,脆响击碎信仰回音的笔法。此种对世俗化进程的冷峻观察,与神圣物被资本解构形成一种互文关系,值得细细品味。
诗行中,碑记的凹凸质感与村史镶嵌,恰似用青铜器拓片的方式镌刻集体记忆。诗歌结尾“瓦当返青”与“漏月光”的对照,既延续了杜牧“复道回廊”的空间诗意,又暗合海德格尔“栖居与存在”的哲思,让宗教的静谧与现世得喧嚣在建筑肌理中达成一种诡异的平衡。
短短十六行诗句浓缩了千年变迁,郭杰广以物观道,可谓举重若轻,堪称新古典主义与现代批判精神相融合的佳作。郭杰广将岭南道教文化遗产置于当下语境进行重新解码,其历史透视能力与意象掌控功力,已然具备与当代优秀诗人对话的成熟度。
关于新古典历史文化诗歌写作问题,杰广曾多次“求教于我”。我当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今观杰广这部诗集中,我明显感觉到他有了长足进步。其中有不少作品我曾在不同刊物上读到过,也曾致电指出过其中的长处与短板。
十年倏忽而逝,记得曾先后为郭杰广多部诗集作序,亲眼见证了他的诗歌写作由青涩逐渐变得成熟。这是一个诗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杰广的诗歌作品当然还有提升空间,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瑕疵和有嗲修正的遗憾。希望他扬长避短,写出更多优秀诗篇,为佛山文学增色添辉。
2025年8月28日夤夜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