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码与诗行之间——谭贻国的时代答卷
与谭贻国相识十多载,我有幸见证了他人生的三次重大蜕变。从一名新闻记者,到前沿科技研究院院长,再转身成为元宇宙生态的架构师,他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每一次转变都让人惊叹。然而,最让我感动的,始终是他在深夜发来的诗稿。那些在忙碌的商业谈判间隙中诞生的诗句,比任何精心制作的PPT都更能展现他内心的深度与对世界独特的洞察。
一、左手诗歌,右手科技,跨界破局
谭贻国的人生宛如一部精彩的传奇。
早年作为新闻记者,他凭借犀利的笔锋,深入剖析时代的脉搏,在《手机风云》中生动地记录下商业领域的波澜壮阔,宛如一位时代的记录者,将那些激动人心的商业史诗一一镌刻。后来,他毅然投身科技创业的浪潮,以无畏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在人工智能的未知深海中探索前行,成为最早将虚拟现实技术落地的先锋人物。
他的诗歌,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科技与人文的土壤之中。“我要在钢铁森林里种一株会开花的算法”,这句诗便是他作为跨界者的独特浪漫。当人们还在为“AI是否会取代人类”争论不休时,他早已站在元宇宙的论坛上,吟诵着《大象望月》,用充满诗意的表达告诉世界:冰冷的代码背后,需要一颗炽热的灵魂来赋予其温度与生命力。
二、大象技能科技,诗意赋能AI
老子讲“大巧若拙”,谭贻国却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象有魂”。他一手创办的大象技能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却始终秉持着老庄哲学中的诗意与智慧。当同行们都在盲目追逐数据指标时,他独树一帜,坚持为智能机器人植入诗歌数据库;当资本都热衷于短期利益的博弈时,他却在大湾区精心搭建元宇宙创新中心,仿佛在构建一座数字化的艺术宝库,如同敦煌一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统一的理念,也体现在他的诗集中。既有《安仁姑娘》里对故乡那份细腻而湿润的乡愁,又有《中国企业家》中对商业世界入木三分的深刻洞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真正的科技创新,是让电路板懂得心跳的韵律。”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那些由他赋能的工业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精准作业时,其内核深处仿佛流淌着《诗经》的古老韵律,充满了人文的温度。
三、资本有温度,科技含诗意
我们都坚信,投资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传递文明的火种;资本不应是冰冷无情的杠杆,而应化作温暖有力的手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谭贻国曾经写道:“所有芯片的终极使命,是计算人类如何幸福。”这种深刻的认知,让他的诗集对于科技从业者而言,犹如《道德经》一般,既蕴含着如《手机江湖》里的商战智慧,又深藏着《菩提本无树》中的生命禅意,给予人们无尽的启迪。
四、分裂与统一,给未来的信
翻开这本诗集,你仿佛能看到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完美融合的谭贻国。一个是戴着AR眼镜,在科技发布会的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行业领袖;另一个则是赤脚站在郴州河边,满心童趣地捕捉萤火虫的乡野诗人。他在曾深入剖析区块链的本质,展现出严谨的科学思维;又在诗篇里喃喃“在每个机器人的梦里寻找童年的自己”,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浪漫。这种看似分裂却又高度统一的特质,恰恰是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
当ChatGPT开始创作十四行诗,当人形机器人朗诵《大象望月》时,我们不应忘记,早在人工智能的黎明尚未到来之际,有一位来自湖南的坚毅汉子,执着地将《楚辞》的优美韵律编码进神经网络。他的存在,无疑是一封写给未来的加密信笺,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科技如何飞速发展,都要永远保留三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在复杂的算法中仰望星空、追寻美好的能力,在汹涌的数据流里感受温暖、触摸人性的能力,以及最为关键的,将纯粹的理想主义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计划书,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能力。
结语:诗人的工程学
致老谭:
三十年前,那个在报社熬夜写稿的年轻人,一定想象不到自己的未来会如此精彩。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主持元宇宙论坛,成为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而此刻,捧着这本诗集的读者,同样难以想象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将会在未来的哪些智能设备屏幕上再次焕发光彩。
但我坚信,当有一天,你的机器人军团能够真正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凄美意境,当你的数字孪生城市中回荡起“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千古绝唱,那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历史的最浪漫、最独特的“工程学”杰作,它融合了科技的力量与人文的情怀,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2025年4月1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