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回归本真

——一位银行职员对作家方严作品的解读

2025-07-23 22:13:40 作者:何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何琰,本科,1994年出生,湖南省永州市人。现就职于永州农村商业银行本部。

  方严出生于安徽省池州市,是当下90后中的知名青年作家、诗人。著有诗集六部,文学创作三级,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青联委员,《鄂州周刊》专栏签约作家,《散文选刊》签约作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优秀会员”、曾获2024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2024年度十佳新锐诗人。作品散见《文化月刊》《作家》《诗选刊》《长江丛刊》《北京文学》《安徽文学》《上海文学》《江南诗》《浙江诗人》《草原》《延河》《作家文摘》《中国艺术报》等刊物。

  看方严写的永州合集之独坐香零山,我想起了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写的是他与敬亭山的相遇,我想起了我与方严的相识。我轻轻合上书本,却舍不得合上被诗句打开的心门。这首诗像一只放大镜,放大了我的故乡永州,又像一只显微镜,细小的看到了诗人那细腻的情丝。

  诗人笔下的画面如此鲜活:两只斜燕掠过水面,荡起的不仅是潇水的波纹,更是读者心头的涟漪。"满框的水"这个意象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自然美景可以像一幅画般被"框"住珍藏。但更奇妙的是,那些鸟鸣和叶片的沙沙声不是从耳朵传入,而是直接在"体内"回荡。这种通感手法让我真切体会到,真正的自然体验从来不只是感官接收,而是整个身心的共鸣。

  炊烟漫漶的村野,倾斜的夕阳与天空,这些意象在我眼前展开一卷水墨丹青。读到这里,我不禁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可惜只有钢筋水泥的森林和永远灰蒙蒙的天空。诗人笔下那个可以独坐的香零山,在这个时代已成奢侈品。我们拥有无数社交账号,却失去了独坐的能力;我们收藏无数风景照片,却遗忘了如何真正"框"住一片自然。

  "移出体内那些多余的物质"这句诗像一记警钟。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堆积了太多冗余——过剩的信息、虚假的社交、强迫性的消费...诗人用"大段的空白"和"大段的沉默"给出了解药。这让我想起上周整理手机相册时,发现存储空间被数千张相似的照片占满。我们是否也在用类似的方式填塞着自己的心灵?

  诗歌最后的意象最美妙。将天空比作幽蓝色的帐篷,星光比作渔火,这种孩童般天真的想象力令人神往。最打动我的是结尾处"清朗、安详、薄薄"的月光,三个形容词简单却精准,像三滴清露滴在读者心上。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诗人不是在描写一片风景,而是在传授一种心境——那种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在混沌中守护清澈的能力。

  看完整首诗,就着真实的月光独坐片刻,虽然是个永州人,但我跟方严一样还未到过香零山,但只要心中存有那份"清朗、安详、薄薄"的诗意,哪里不是那静默闲淡的山谷呢?也感谢他的这首诗,带给我非凡的感动,方严从未来过我的家乡,却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歌,诗歌像他的摇篮,让我在里面舒适的畅想,也让我重新发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慢下来独处不是奢侈,而是必需;不是逃避,而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