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秩烽烟回响处,诗心共筑赤子情
——《烽火战鼓》田间与桂兴华精品朗诵会将启幕
2025-07-23 作者:沪讯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上海将于8月16日、9月1日、9月2日接连举办三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朗诵会——《烽火战鼓》田间、桂兴华精品朗诵会,以诗为媒,重温烽火岁月,传递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抗战胜利八十载,那段镌刻着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依旧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回响。值此之际,上海将于8月16日、9月1日、9月2日接连举办三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朗诵会——《烽火战鼓》田间、桂兴华精品朗诵会,以诗为媒,重温烽火岁月,传递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近日,本次活动总策划、红色诗人桂兴华接受专访,畅谈这场诗歌盛会背后的深意。
问:为何选择将田间先生的作品与您的创作融合成一台节目?
答:田间先生是中国新诗史上功勋卓著的大家,我初中时便曾拜读他的诗集,对其作品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此次特意选取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五首短诗——其实他还创作过两部长诗,只是短诗尤其墙头诗,风格辨识度极高:那一句句铿锵的文字,像一阵阵急促的鼓点,直击人心,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穿透纸背的力量。
问:您与田间先生的诗歌语言,有哪些共通与差异之处?
答:我们都在追求诗歌的民族特色,在这一点上,田间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同时,我们也都注重作品的感染力与节奏感。不过,他的风格更显直白、干脆、急促,如鼓点擂动般铿锵有力,像“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字字千钧,直抒胸臆;而我更注重意象的营造与当代音韵的融合,比如“那根下山挑粮的扁担,起伏着永远翠绿的名字”,试图通过“扁担”这样的具象载体串联历史,追求“激情与意象的融汇”。
问:您深耕浦东塘桥十三年,始终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播,群众朗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获评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此次三场朗诵会中,众多草根演员将登台亮相,而您本人也荣获上海市“老有所为”杰出典型称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曾评价:“‘桂兴华现象’及其价值日益凸显,其独特魅力在于释放出新时代主旋律的精气神与正能量,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鲜明文化符号,为政治抒情诗开辟了崭新天地。”对此您有何感触?
答: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首先想到的是“传承”二字。田间先生那代诗人用诗句作武器,在烽火中唤醒民众;而今我们在和平年代坚守红色文化,靠的正是群众的力量。这十三年在塘桥,我见过太多普通人站上朗诵台时眼里的光——退休教师捧着诗集逐字标注,快递小哥在休息时背记诗句,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读“保卫家乡”,这些瞬间让我明白:红色文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能扎根泥土、长成森林的种子。
这次草根演员登台,正是想让更多人看见“诗歌与大众的联结”。田间先生的墙头诗当年写在村口、墙上,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今天我们让普通人站在聚光灯下,也是延续这种“接地气”的传统。至于“老有所为”,我更愿说这是“老有所为的幸运”——能把热爱的事和时代的需要绑在一起,看着红色诗意在年轻一代里发芽,这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收获。
据了解,本次朗诵研讨活动已成功申报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文化基金,将以更扎实的支撑,让红色诗意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