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身居火炉,亦享清凉

——析尹才干《老君炉中纳清凉》

2025-07-24 22:37:15 作者:凌爪山人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凌爪山人,本名刘晓明,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武胜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武胜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当代诗人尹才干《老君炉中纳清凉》这首诗,诵读之朗朗上口,咀嚼之津津有味,深思之蕴含哲理。现试作简要赏析:

  心静自然凉的哲理,是这首诗表达的核心思想。

  大家知道,在神话中孙悟空不惧怕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即使是八卦阵里,也藏有清凉的巽位。换言之,面对目前滨江的武胜小城和川渝各大城市每天40度的高温,我们不能改变炎热的客观现实,但是从主观上只要内心清静,修身养性,也会感到凉爽无比的。

  诗歌通过“哪惧炎风起”和“惬意拂”等文字传递出是闲适,是洒脱的情感。颇有苏轼《定风波》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从容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是老庄与佛家追求无为而无所不为,追求内在修心,心静自然凉的思想。老君炉象征炎热的武胜,或者川渝或者其他火炉式的城市。

  注重词语的选择锤炼,是这首诗的语言运用特色。

  “缘何”是“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缘故”的意思,起句带着疑问,引起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欲望。转句“哪惧”是“怕什么”“什么也不怕”的意思,与起句勾连,表达一种“天未亮就多次叮嘱要在八卦炉里多加炭,火烧旺,把孙悟空烧得灰飞烟灭”的意思,但孙悟空热不怕,烟不怕,因为他有制胜法宝,那就是心气平和。而转句也是全诗的主旨,句中“心平”构成全诗的诗眼。如果理解到这一诗眼,那么理解全诗内容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结句的“拂”字最为传神,让人联想到太上老君轻扬拂尘,凉风轻轻划过,给人舒服惬意熨贴之感。又与承句“加炭”的炎热形成意义上的对比。提示人们,即使是八卦阵,也有清凉的巽位,进一步联想,那火炉一样的武胜、川渝等城市,不也总有一席清凉之地吗?豁达洒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手法与技巧的妙用,是这首诗章法的可圈可点之处。

  多种修辞手法结合:“晨露缘何多嘱咐”运用设问,“心平哪惧炎风起”运用反问,“炎风”与“惬意”运用对比,“仙童,老君炉,八卦”运用比喻,化用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人物,如太上老君借炉内炼丹欲把孙悟空置之死地烧成灰烬,而孙悟空藏在炉中有风无火的巽位逃过一劫。全诗虽仅有28字,由于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大大丰富和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又采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老君炉表达心静则凉的内心修为的主题。它给广大读者的启示在于,清凉不在遥远的远方,而在于人的内心的当下适应;惬意不因环境的改变而被迫改变,而是随心境的自然转换而转换。

  本诗是七言绝句,韵脚“炉,拂”属平声韵,平和而舒缓,与火炉式酷热天气带给人烦躁形成鲜明对比,与心静平和主题不谋而合。诗歌的层次运用:起句“缘何”设疑,承句“加炭”拓展,转句“哪惧”转折,合句“惬意拂”收束的“起承转合”结构,使得全诗曲直有致,浑然一体。

  关心民生疾苦,是这首诗追求的终极价值所在。

  诗歌创作于滨临嘉陵江的小县城武胜近40度酷热的七月天,太阳像个火球悬在半空,地面被烤得发烫,空气里热浪翻滚,连风都带着灼意。树叶蔫得打卷,蝉鸣嘶哑无力,裸露的皮肤晒得发疼,走几步路就浑身冒汗,连树荫下都透着挥不去的燥热。表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和自己豁达洒脱的情怀。

  值得商榷之处,标题《老君炉中纳清凉》是否可以改为“炉中纳凉”,这样不就显得更加明白简洁?但又一想,似乎又觉得削弱了诗歌的形象性?
 

  附:老君炉中纳清凉(新韵)

  ◎尹才干

  晨露缘何多嘱咐,仙童加炭老君炉。
  心平哪惧炎风起,八卦之中惬意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