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原野一片寂静》杭州分享会成功举行 ,梁子诗集共绘当代诗歌图景
4月27日,杭州晓风·明远书院诗意涌动,当代诗人梁子最新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分享会在此圆满举行。活动由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孙昌建主持,梁晓明、卢文丽、王长征、天界、胡理勇、骆苡、蒋立波、董绍林、李郁葱、高勤、江离等诗人、学者、媒体人及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诗集展开深度研讨。其中,周丽、邹晏、龚艳、埃玛、吕平等朗诵者穿插其间,以清越或深邃的声线演绎《在丽江古城遇雨》《大佛寺》《香格里拉》等代表作,将文字中的苍茫与生机、寂静与哲思化作流动的诗韵,为这场文学雅集注入听觉与思想的双重回响。
浙江省作家协会诗创委副主任梁晓明说,梁子的诗歌反映了梁子的生活和生命的观点与态度,诗歌就像另一双眼睛在梁子的内心张开,万事万物经过和遭遇到梁子,他看到、感受到,然后记下。这便是梁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印迹,他的生活和生命的一步步的轨迹和展示。所以,我们读诗,就是读一个人。我们读一个人,就是读在这个世界,有这样一个人曾经是这样生活和这样的选择了他的生命方式。所以,祝贺梁子的新诗集出版。
浙江省作家协会诗创委副主任卢文丽点评道:“梁子的诗,写作主题宽泛,仿佛一切皆可入诗,达到一种自由的书写。仿佛是生活片刻的思索和停顿,仿佛是他在等飞机、高铁、红绿灯时的片刻、思绪的抽离。有的诗,读得出一种90年代的味道,诗人梁子理想主义的一面,这种东西,十分珍贵,跟一个人的气质一样,基本大差不差。
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诗人、《中国汉诗》主编王长征从诗与酒的角度谈论了梁子的为人,引用了不少梁子的诗句,并举例说明“寂静”这一意象贯穿诗集,寂静并非单纯的无声状态,有时候上升到哲学层面。创作风格明显有所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描绘,而是将乡土记忆与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结合作深度思考。在语言运用上,从相对柔和的抒情转向冷峻克制的表达,意象的选择和构建从单纯的情感抒发走向更具批判性,实现了个人情感表达向社会与时代宏观审视的跨越。
同样远道而来的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创委专家组成员、全国诗育工程组委会委员周丽说,梁子的诗歌以自然为灵感源泉,将山川草木织进诗歌,用极简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与哲思。他的诗作中,自然不仅是背景,更是装满隐喻的魔盒,折射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晕染出丰富的情感意境。梁子以文字为刻刀,雕琢出万千气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他的诗歌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通过“语言的减法”让情感与哲思在极简的容器中沸腾,《当原野一片寂静》展现了其诗歌中永不褪色的自然追求与真诚虔诚的诗歌态度。
诗人邹晏与诗人梁子是杭大校友,他认为梁子是个偷偷把自己藏起来的人,我们看不明白他,但他却是把自己看明白了,把外面的世界看明白了,痛与明白让诗人梁子通过诗歌构建了一个理想国的乌托邦图景。她认为梁子体现了对“纯粹之地”的追寻,他的诗以私语化的亲情叙事为入口,最终升华为一种个体精神寓言。其价值不仅在于抒情强度的震撼,更在于将个体生命经验转化为一种文化隐喻的创造力。这种以个人语言自由而放松的方式写作,在算法与AI重构表达范式的今天,愈发凸显出诗人权力与尊严的抵抗意义。
《浙江诗人》主编天界读完了梁子《当原夜一片寂静》这本诗集,他认为这本诗集主体是靠手法取胜。不少看似粗粝、粗暴,但其实细心,甚至有着温软的一面。梁子以口语或近似口语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呈现需要,这是他选择的诗写道路。他融入现实,挖掘人性、大众、当下,放弃精神上虚缈的舞蹈,直接面向世俗,揭示世俗,需要巨大勇气和锐利的观察及判断力。(《诗人》《诗人与枪》《韩江》,包括写特朗普等,都是有明显特点的依据。
《浙江诗人》编委、诗人胡理勇认为,梁子诗集的内容涵括日常生活、旋途见闻及日常的所思所想,可以用真情、真诚两词来概括。诗集中很多涉及亲情、友情,都情真意切。真情还表现在对现实的直言不讳。真诚是一种创作态度。读梁子的诗,没有障碍。不虚矫,不做作,不故作高深,这是梁子诗的显著特点。我们总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世界,只是有的人矫柔造作,来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梁子则用真诚对待诗,直抒胸臆,直击人心。但真诚不是不说技巧,不说角度。
《浙江诗人》编委,诗人龚艳谈到中国新诗说道,有的诗,像一杯红酒,需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醇厚与悠长;有的诗,如调制的鸡尾酒,需要我们一一辨认其中的成分,剖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隐喻,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交织;而梁子老师的诗,就像一杯白酒,直接而痛快,将生活的感悟、情感直白地倾诉出来,不绕弯子,不故作高深,但总有那么一瞬,直抵人心。
《星河》诗刊主编骆苡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和真。梁子的这本诗集在我看来突出点就在此,读了他的诗,给我印象比较深、比较突出的有两点:1、是对女儿的爱;2、率真。她举例梁子《当原野一片寂静》诗集中有一首写给女儿的诗《抒情种种》,“我把我心爱的女儿/打制成一锭金光灿灿的金子小心拴在腰间“短短两行字把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宠爱直截了当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出来.读梁子的诗,他的率真无处不在.如《云上草原》这首诗,就短短的这几个字:羊/在天边吃草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是一首诗,不过,我相信这就是梁子当时在草原上的真实感受,没有多余。这也最能反映出梁子率真的一面。
著名诗人、温州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特聘作家蒋立波将梁子的口语诗与伊沙他们的口语诗作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大区别。伊沙他们主张的所谓“事实的诗意”,还是有点抖机灵的味道,而梁子的诗在幽默、机智中仍然不乏严肃,指向的是一种“诗性的正义”,是对现实的精准的刺击。许多诗人的写作都是躲在“我”后面的一种面具化写作,而梁子似乎更愿意拿下“我”这个面具,在诗中袒露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行踪。他的每一首诗一律不用标点,而且诗歌后面不署日期,尽量将诗歌还原到最简洁最本真的状态,省略可以省略的一切外在的东西。他还举例说诗集中的《磨石书店》跟自己有关,也不乏修辞的经营,也富有戏剧性,比如内山完澡的眼镜框,整首诗采用视线的由远及近,不断推移,捕捉的物象越来越近,越来越小,诗或许就是不断缩小、不断向内收缩的一个过程,最后凝结为针尖上的那一滴蜜。这说明梁子的诗也是具备多种路径多种面相的可能的。
诗人董绍林感慨道,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新书发布会。前面梁子和卢文丽分别介绍了老杭大邮局的老电影场景,他能相像出梁子到邮局时东张西望、假装翻阅报纸的忐忑,自傲中其实又带些自卑,自信中夹杂些懵懂。这个画面有趣且充满诗意。读梁子的诗,恍若回到八十年代的老杭大,回到洋溢青春气息的、自由奔放的甚至是忘乎所以的情绪,那种万物蓬勃肆意生长的环境。梁子诗歌孕育于杭大,又沿着他工作的经历延展。生活中的点滴,四处漏出来的情绪,或长或短、或浓或淡,凝集起来就是一首诗。无论是否喜欢,都是他当时自知的生活状态或场景,难以说高下之分,只是读者是否喜欢、是否共鸣而已。
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李郁葱面对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谈论梁子诗歌之路上的变化。30多年前,梁子还是大学生,对《圣经》的“雅歌”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也包括洛尔卡等人的诗,《抒情种种》正是写于这一时期,到了毕业时期的《大学速写》,应该是受李亚伟等人的影响,向口语诗有着蜕变的迹象,到了多年后再次返回诗坛,梁子的口语诗写作水到渠成,但即使在当下的写作中,在这本诗集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梁子类似《抒情种种》的抒写和对文字的讲究。个人觉得,如果梁子今后能够把两种倾向平衡,他的诗,可能会呈现更为绚烂的气象。
作为校友、酒友,朋友。企业家,诗人高勤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诗与诗人的理解:天赋与坚持是前提,激情和热爱是能量,质朴与自然是养分。他说“与其说梁子与我们分享的是他的诗,毋宁说他是在分享他对这个世界的领悟。这个世界不完美甚至有时候令人沮丧,但只要还有人在坚持传播光与热,就不至于绝望。”
珠宝设计师、诗人埃玛朗诵了梁子的诗歌《滇池》,她谈论这首诗说,一本诗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呈现,透过诗句可以窥探诗人内心不为人知的种种。《滇池》这首诗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柔软和绵密。滇池无疑是美的,震撼人心。面对这种天地大美,言语是匮乏的,只是心里想到一个人,想第一时间分享给她……美到极致也令人忧伤,因为这美是如此短暂而易逝,想到了曾经的诺言,却早已随风不知踪影……也许这就是世间万物的宿命,诗人选择释然,年复一年,木棉花不是依旧开放?
诗人吕平回顾了两年前应邀前往河西走廊,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西北环线行。起点是通渭,下了高铁,梁子和他的大学同学——内敛帅气的老胡来接自己。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中有一些有关西北行的诗歌,她和同伴看着眼熟心欢。旅行14天,也是见证了诗人的作诗过程,梁子作诗极快,直白,口语化,直抒他的胸臆,很有辨识度。随后她朗诵了这首《在通渭用一边一边造句》,她认为这首诗有向黑暗的现实抗争的意思。这是大家讨论梁子诗歌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一环。诗人的真诚和真实,以及对当下的思考与态度,就隐藏在此。
作为校友、酒友,朋友。企业家,诗人高勤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诗与诗人的理解:天赋与坚持是前提,激情和热爱是能量,质朴与自然是养分。他说“与其说梁子与我们分享的是他的诗,毋宁说他是在分享他对这个世界的领悟。这个世界不完美甚至有时候令人沮丧,但只要还有人在坚持传播光与热,就不至于绝望。”
《江南诗》编辑部主任、诗人江离做压轴发言,他连续长谈了十几分钟,他说:“梁子这本诗集里的诗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语意简单明了,读起来轻松,有意形成这样的风格:直白、简洁、去隐喻、去修辞、去宏观,执着于表现当下的感官感受。很多时候,他的诗是一种日常的记录。传统的写作在这里被消解了,人不再是具有历史深度和厚度的人,而只是面对当下的一个反应体,他信赖自己身体的具体感知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不再相信那些宏大的观念、有关深度和抽象的神话,这种写作也是对政治话语的一种抵制。但同时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牺牲,它把人看成是独立的当下的人,而不是在时间和历史的维度中展开的人,同时被牺牲的还有想象力、语言作为艺术的那部分等等。实际上梁子完全有能力采取另外的写作路径,比如在《磨石书店》《大学速写》《香格里拉》《丽江古城遇雨》等我喜欢的作品,在这本诗集里是少数,但呈现了语言上的丰富性和隐喻空间带来的延展性,以及更立体化而不是扁平化的世界。对此,我充满期待。
未能到达现场的著名诗人、评论家汪剑钊发来贺信,并说道,近年来,梁子的写作愈发精进,也愈来愈收放自如,涉及的主题上至天文,下涉蜗牛,旁征博取,妙句迭出。他以自己的实践再次证明,现代诗是一种自由的书写。我相信,就状态而言,梁子享受着写作的快乐,不做作,不矫饰,在诗中放进了为人的本色,体现了某种生而平凡的骄傲。与此同时,他也把阅读的快乐传递给了读者,平日讷言的他在文字中尽情地展示着自己幽默、诙谐的另一面。当然,梁子的“自由”不是放纵和挥霍,而是一种负责任、有担当的自由,为人性和美负责,显露了极大的悲悯心和高远的艺术抱负。就语言而论,梁子的诗无疑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特征,但又是不流俗、不随众的,甚至还有对雅言的袭用,在拿来主义的杂糅(或称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当原野一片寂静》是梁子的第三本诗集。我认为,梁子目前正处在写作的上升期。因此,有理由相信,他将在下一本诗集中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这也就是说,一场诗的新风暴正在那些寂静的语词里酝酿着。
本次活动学术主持、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孙昌建在最后做分享总结:“我对与会诗人的发言认同且认可,特别是来自杭州大学的梁子校友的发言,让我更有感触,因为他们讲到了梁子诗歌当中的风骨、担当等关键词,而这个可能是我们诗人朋友之间反而很少讲的一个话题,包括他看电子版时有一首《世间再无沈善洪》,写杭大的老校长的,我觉得这是一首有力量的诗,所谓风骨、担当,在他笔下的老校长身上就体现了出来。第二个大家谈到梁子诗歌的的语言风格有两种,一种以口语据多,一种也有用书面语很好的,如他写跟立波有关的两首,那首《磨石书店》令人印象深刻,这个中间的跳跃和留白,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和张力,我以为就是诗,而他选择口语的方式,我全是同意郁葱的观点,还可以增加难度,语言的难度。第三点是我突然想到的,因为这次分享跟两年前一样,先是在北京开,再是在杭州,我想到梁子的老家在绍兴新昌,我想是不是有可能在新昌或绍兴也能做一次类似的活动,可以是小范围的,这目的不是要给梁子的诗以怎样的评价,而是能够借梁子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现代性等老话题,因为无论是新昌还是绍兴,无论是绍兴还是杭州,都面临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我在想,鲁迅如果一直生活在绍兴,那他只能是周树人,不可能成为鲁迅的。只有走出去,只有放眼世界,才有可能性,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工作或生活,那么我们在一个县域中,在一个区域里,我们的写作该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和眼光,如果能讨论这些问题,我想对更多的写作者可能会有一种借鉴和启发吧。最后我想以梁子诗集的题目为引子,结束今天的分享活动:当原野一片寂静,四月吹过晓风的身影;当城市一片喧嚣,诗人发出寂静的声音。”
本书作者,诗人梁子在答谢词中首先感谢晓风书店的精心筹备,让这场关于诗歌的对话得以在杭州温暖的五月发生。随后感谢各位嘉宾拨冗莅临,以独特的视角为这些文字注入新的生命;也感谢每一位到场的朋友——无论是熟悉的面孔还是初次相遇的读者,倾听让这场分享会有了真正的意义。最后,他说,诗歌只有在被阅读时才算真正完成。而分享嘉宾赋予它的诠释,已让这些文字超越了作者的局限。希望今天的分享能成为一粒种子,在未来长出更丰硕的果实。
报道/柳槐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