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梁平《蜀道辞》(组诗)

2025-02-11 18:54:57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蜀道辞(组诗)

作者:梁平
 
  蜀道始凿于春秋战国前,南起成都,过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穿秦岭,直通八百里秦川。

    ——题记


1. 古蜀道

尔来四万八千岁,
峡谷与峻岭悬挂的日月星辰,
以川陕方言解读险象,
三千年典籍。线装的蜀道巨著,
章节回旋、跌宕,
在秦岭、巴山、岷山褶皱里,
雨雪滋润山清水秀,
雷电席卷金戈铁马。
深涧、峰峦、关隘、栈道,
断壁上凿石的回声,
勾连长安与成都的打望。
秦王蜀王各自怀揣的心思,
比古罗马大道石头与石头的衔接,
更久远,更抒情。
诗仙李白留在蜀道上的“噫吁嚱”,
一声喟叹惊为天籁。


2. 褒斜道

甲骨文歪歪扭扭“伐蜀”的笔画,
调集周文王的冷兵器,
顺褒水斜水布阵。
水深流急,两河谷口形成的谷道,
省略危崖峭壁的攀爬,
纵穿秦岭。危乎高哉的秦岭,
留给了飞禽走兽。

秦岭之外与蜀往来的蜿蜒,
互通有无有名无实,虎视眈眈,
或者来自蜀以远的觊觎,
褒斜道缝合与撕裂,历历在目。
谷道狭窄局限了欲望,
秦昭襄王下令凿筑绝壁栈道,
“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马蹄与人头攒动、聚散,
在水之上。

后蜀皇帝孟昶从花间词出来,
呛了口刀光划过的风,密差蜀将
栈道上玩一把火,火光里的刀枪剑戟,
与栈道烧毁的遗骸互为祭奠。
历史的演进很多逗号、省略号,
没有句号,没有一次阻挡,
偃旗息鼓。又起兵戈,
俯卧的意志孜孜不倦“凿路而行”,
将相把名字留在了栈道上。

褒斜道宛若悬空的天桥,
连绵烽火云烟。


3. 米仓道

向东,
米仓道由梁州光临的大巴山,
竹修暗烟、云连秦栈,“天开灵奇”,
风景这边独好。

秦惠王灭巴的硝烟惊飞鹧鸪,
把“巴岭路”的名字一笔勾销,
改成大行道,大行其道。

旺苍纪家河桥头石碑年事已高,
“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碑刻,
抬举了米仓道身份。

铁蹄一路过米仓山,南江的雨,
沿巴河、渠江倾盆重庆,另一路
经蓬安、合川,终结了嘉陵江。

军帐、马蹄、辎重、炮火,
与民生油盐酱醋和商贾算计的大戏,
从来没有落幕。

刘邦得汉城的军帐,月下萧何的马蹄,
曹操与张飞掀翻的汉水、岳飞回眸的巴河,
安抚制置使余玠抗元,淡入淡出。

官道、兵道、商道、米仓道,
最古老的国道,一条蠕动的大动脉,
蓬勃至今。


4. 五丁与金牛

扬雄《蜀王本纪》五丁与石牛,
从坊间闲言杂语进入正史。
石牛粪金只是诱惑,
美女也是。

蜀的雄关有了五丁开山的影子,
战国春秋的天空假装云淡风轻。

秦灭蜀,从金牛道长驱直入,
蜀王梦里也没见过金牛和美女。

地理上的战事云烟激荡,
五丁蜀人与金牛秦人共襄的盛举,
贯穿秦岭,可以有任何演绎。

马帮的马蹄声遗落嘉陵江,
满江碎金,被商贾揉进川剧与秦腔,
悬崖上一嗓子喊过天外。

其实秦蜀最早的交往先于金牛,
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前呼后拥,
秦相范雎,指认过先人明修的栈道。


5. 剑门关

风卷八百里秦川,汉中告退,
广元告退,雄关漫道的七十二峰,
利剑直插云霄。寒光里“姜”字旗猎猎,
蜀汉名将姜维的佩剑在石壁,
长成大小剑山。

剑山左右峰峦对峙如门,
凌空的剑门高高在上,人如蝼蚁,
折翅的鸟最后的坠落悄无声息。
半腰环绕的云被风带走,
青史留名当关的人。

骑驴的陆游心境大相径庭,
衣衫上的酒痕随意涂鸦,
剑门细雨柔软了陈年的刀枪剑戟,
眼里的山俊俏、水缠绵,
销魂至此。

长安与成都车马络绎,
剑门关侧身天险的古城错落有致,
渐渐丰满,民俗民风日落日出。
蜀道联通南北,白云淡写的烽火,
在昭化深入浅出。

说书人说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
文庙、考棚、龙门书院、鲍三娘传奇,
才子佳人、贩夫走卒,以及
古城被水包围的绰约风姿,
改写了剑门风情。


6. 明月峡栈道

嘉陵江水位爬不上明月峡,
东岸峭壁上一条天路,
与古长城、古运河齐名的古建筑,
现存的活化石。

陡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绝壁,“猿猱欲度愁攀援”。

岩壁没有立锥之地,凿洞的人,
没有三头六臂,没有翅膀,
鬼魅敲打的神话,一版再版。

洞孔上中下清晰可见,
洞口 30 厘米见方,径深 50 厘米,
先秦吹过的风,精心测量。

上层搭棚,遮蔽日晒雨淋,
中层榫卯、木桩木板规矩往来行走,
下层挑梁支撑以防闪失。

缄默的军机和贩夫的讨价还价,
都是栈道上悬浮的秘密,
几千年也没人走漏风声。

萧何栈道上守望的月亮,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
唐明皇幸蜀的马嘶,事情太大了,
栈道下流水喋喋不休。


7. 翠云廊

蜀道上剑阁的梓潼翠云,
超凡脱俗,与远去的狼烟绝缘,
连绵战火始终没有走近这里的阴凉。

“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
葳蕤奇观,苍翠两千三百年。
古柏、石楠、紫薇、银杏,
出身名门柴门,身姿身段绰约。

见树并不如面,植树的人隐姓埋名,
“皇柏”也是形似猛张飞,
命名的守护神。古柏没有复杂的表情,
古道一直深睡眠。

翠云廊就是一片天。世界之最,
古代战火保存的古柏群,
家族史,罹难史、所有身世与户籍,
档案齐全。

大树参天天在看,人不分阶级,
“官民相禁剪伐”,得以苍茫。
官不分大小,为官一任,
“交树交印”,移交一方清幽。

翠云走廊走出的沧桑,前有古人,
后有来者。古树数十万,
子嗣延绵欣欣向荣,枝丫上的翠云,
激荡成旗,比战旗更威武。


8. 皇泽寺

剑阁皇泽寺姓武名曌,
则天门、则天殿香火经年鼎盛。
寺依百丈悬崖,流水绕膝,
女皇少女时代浪漫的天真,
还在故乡坊间茶余饭后。

一尊砂岩真容雕像气势如虹,
俯视江山与芸芸众生。

武则天与媚娘不搭,所以媚娘,
即使唐太宗宠赐也没有响亮。
才人、昭仪、皇后,以及
登基帝王金殿,忍辱负重过,
山呼海啸过。远离京都的嘉陵江,
乌龙山东麓有皇恩泽及故里,
细雨绵绵。

人和历史都是一本大书,
而记得的只是细枝末节。
少女武曌入宫,还没有显山显水,
低头碎步。一次有机会侍侧皇上遛马,
面对无比烈性的狮子骢,
和至高无上的皇上说,
我能驯服。

惊讶、惊吓,连风都骤停了。
武曌说给我三件东西,一条铁鞭、
一根铁棍、一把匕首足矣。
倘若不服,铁鞭抽打,还不服,
铁棍敲击它脑袋,再不服,
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满场哑然。

天上流走的云惊艳了身段,
云空飞过的鸟深邃了擦痕。

蜀道名胜数不胜数,皇泽寺,
上风上水,不能一笔带过。
后蜀王孟昶的《广政碑》已经残缺,
丢失的文字捉迷藏去了。
而碑铭凡有“天后”或“后”字,
抬头顶格,成为历代碑铭,
最独特的标本。


9. 七曲山大庙

梓潼在蜀道上的光芒,
与日月同辉。举望七曲山,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标高的海拔,
名冠天下。

文昌帝张亚子,《辞海》记录在案,
唐宋封英显王,
又元仁宗加封,
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晋以降,唐宋元明清历代膜拜,
依山就势而缮、而扩容,巧夺天工,
大庙北方宫殿与南方园林融汇,
殿堂楼阁紫烟冉冉升起。

趋之若鹜。民俗比宗教更有感召,
文昌帝也是帝,掌管天下读书人、
想读书的人、读书的人,
民间奉祀益盛。

长安西去蜀道梓潼的文昌,
“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
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
自古传无一失者。”

说说无伤大雅。七曲山大庙,
乔木垂阴,采天地之气,深得庇护。
寺庙最早名字叫灵应,甚至轻风,
甚至细雨,只要闭目念想,

呼之即来。


10. 李白故里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蜀道天宝山囤积风的奇谲与浪漫,
陇西院孩儿的啼哭,不敢高声,
恐惊天下人。

江油老宅有西域碎叶的影子,
那孩儿的哭声虽不高调,
听见不足为怪,至于呱呱落地的定位,
无需经纬度的纠结。

李白故里和李白父亲的故里,
都在诵读《蜀道难》,蜀道咽喉,
顺潼江经雁门,可绕剑门,可走剑阁,
青莲起舞,云影暗淡。

一把佩剑行走的江湖,
一个隐喻“挟此英雄风”,
从少年到白头,宫廷逗留的诗酒,
远不及流浪的天涯。弱不禁风的书生,
以剑修身、以剑修辞。

“李白李太白李太太白李太太太白”,
有人酒后在江油留下的上联,
无言以对。有人说粗痞、流俗,
有人说,真正的仙人大不拘。

李白面前,所有的文字不能拘谨,
故里、祠堂、磨针溪、洗墨池,
肆意难以抑制,西出剑门东下夔门,
绝句连绵不绝。


11. 杜甫草堂

一个人,一卷诗歌纪行的蜀道,
浣花溪茅屋收拢一路风尘。
此时,“安史之乱”蹂躏的盛唐文化,
遍体鳞伤。失意、绝望,
蜀道上颠沛流离的诗人踏歌南下,
成就千秋诗圣。

杜甫入蜀,秦州向成都,
携妻小涉水爬山历时三月有余,
陡崖、坠石、深涧、猛兽的险阻,
记录的都是不堪和恐惧。
从《发秦州》到最后收官《成都府》,
才缓过气,“忽在天一方”。

左拾遗脱掉官服落脚草堂,
蜀道的历险和长安官宦圈子的郁闷,
在溪水里洗了又洗,日渐清爽。
茅屋周边植被温和,绝无草木皆兵,
主政成都的严武还有约没约,
自提酒菜过来一醉方休。

黄四娘花园的花开得真好,
千朵万朵压下的枝头,服服帖帖,
生怕惊扰了绽放。邻家的春,
肆无忌惮地张扬,一条小道一个篱笆,
恰到好处。花样的时光,
都想得寸进尺。

杜甫的草堂和草堂的杜甫,
“幽居近物情”,人还是那个人,
忧国忧民的愤懑还没有结痂,
而堂上燕语和鸥鸟戏水相伴左右,
笔下闲适汹涌。诗风悄然改变,
成都含情脉脉。


12. 荔枝道

蜀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
子午道让位于荔枝,从涪陵到达州,
穿越大巴山快乐了长安。

乌江边的荔枝与南国的荔枝,
应该有相同的血统,姓杨的贵妃,
只记得年少吃过的涪陵口味。

乐史在《太平寰宇记》里字斟句酌,
荔枝胜过珠宝,连叶密封于竹筒,
快马响铃,比辎重还重。

荔枝道每二十里设驿站,换人,
又六十里换马,紧鞭催急蹄,
一路风声,一路鼓角。

燕尔河涨水,饮马坎跌落马嘶,
白马变紫,紫马变白,一个后蹬凌空,
石壁上留下绝世的蹄印。

有神助。惊心动魄的民间演义,
二千里路荔枝迟到的后果,
不能轻描淡写。

张衡看见的商旅联槅,方辕接轸,
也是古荔枝道繁华的景象,
与荔枝不能相提并论。


13. 夔门

蜀道上有剑门锁关,下有夔门
扼喉,所谓天险世代文人墨客走笔,
山已不是山,水已不是水。

夔门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两山夹一水,长江在这里挤压变形,
最逼仄江面最复杂的表情。

在水之上,赤甲山的红,白盐山的白,
各自梳妆打扮,天上的乱云,
比水的骇浪稍逊风骚。

滟滪堆没有波光聚集的滟滪,
从水里浮出的礁石如象,折楫覆舟,
十里雷鸣之声不绝于耳。

瞿塘峡断崖从来没有俯首的样子,
拍岸的惊涛,压哑了古炮台,
时断时续的咳嗽。

夔门之上的巴与夔门之下的楚,
巴蔓子割城的承诺,而不能,自刎,
以头颅谢罪,长江呜咽了千年。

楚王唏嘘:“如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
楚国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
巴国厚葬将军无头之身。

夔门和所有关隘在蜀道的演变,
苏东坡感叹:“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
亦有以用危而求安”,一语成 。


14. 旁白

蜀道之道深不可测,
所有印迹顽固而执拗,在体内埋伏,
在肋骨与肋骨之间开出花朵。

蜀道南北东西向远,山河无不牵连,
甲胄卸了,蓝天和白云奢侈,
快马拉的风正在高速。

时间越来越紧迫。险阻和关隘,
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每一次突围,
豁然开朗。

以前受过的伤,流过的血与泪,
自己收拾,一马平川上的马,
没失过蹄的马,未必是一匹好马。

路标只有危峦与深涧,
没走过蜀道的轻曼,扛不起一滴雨,
一只小鸟的哀鸣。

蜀道上大步流星是一种,
磕磕绊绊也是一种,都是千秋梦想
和诗意对古道的忠诚。

成都与长安的月亮收割的诗意,
在大地铺开的宣纸上,潮起潮落,
天上没有一颗星星走散。
 
【Deepseek】

蜀道:一部用脚步丈量的史诗

  在梁平的《蜀道辞》中,蜀道不再是地理课本上冰冷的线条,而是一部用脚步丈量的史诗,一部用血肉之躯书写的传奇。诗人以恢弘的笔触,将蜀道三千年的历史风云浓缩于十四首诗中,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蜀道的险峻、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

  一、险峻与壮美:蜀道的自然画卷

  梁平笔下的蜀道,是“峡谷与峻岭悬挂的日月星辰”,是“危乎高哉的秦岭”,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明月峡栈道。诗人用夸张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将蜀道的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蜀道并非只有险峻,更有壮美。“雨雪滋润山清水秀”,“竹修暗烟、云连秦栈”,“翠云廊,苍烟护”,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蜀道的自然画卷,让人在惊叹其险峻之余,也为它的壮美所折服。

  二、历史与传奇:蜀道的人文史诗

  蜀道不仅是自然的天险,更是历史的见证。梁平在诗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让蜀道成为一部鲜活的人文史诗。从“秦王蜀王各自怀揣的心思”到“五丁与金牛”的传说,从“刘邦得汉城的军帐”到“武则天与媚娘”的故事,诗人用诗意的语言,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蜀道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三、文化与精神:蜀道的精神丰碑

  蜀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梁平在诗中多次提到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以及他们在蜀道上留下的千古绝唱。诗人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来形容李白的诗歌,用“一卷诗歌纪行的蜀道”来概括杜甫的创作,将蜀道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诗人还通过对“翠云廊”、“皇泽寺”、“七曲山大庙”等景点的描写,展现了蜀道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四、现代与未来:蜀道的时代新篇

  梁平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过去,而是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蜀道,展望未来。“时间越来越紧迫。险阻和关隘,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每一次突围,豁然开朗。”诗人用充满希望的语言,表达了对蜀道未来发展的期待。蜀道不再是阻碍,而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结语

  梁平的《蜀道辞》是一部关于蜀道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诗人用诗意的语言,将蜀道的险峻、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璀璨和时代的脉搏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蜀道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
 
【豆包】


蜀道之上,历史与诗意的交织 —— 评梁平《蜀道辞》(组诗)
 

  梁平的《蜀道辞》(组诗),宛如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著,以蜀道作为贯穿始终的精神脉络,将悠悠千年间的风云变幻、人文万象,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般串联起来,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维度的文化饕餮盛宴。在这组诗中,丰富多元的意象、真挚深沉的情感,以及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蜀道的每一处褶皱,去探寻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与文化魅力。

  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

  组诗恰似一座庞大且深邃的历史文化宝库,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蜀道从古至今的兴衰变迁。从古老的古蜀道开凿传说开始,那时的先民们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和生存需求,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和顽强的意志,在险峻的山川间开启了与外界沟通的艰难之路。传说中,那开山辟路的号子声仿佛穿越时空,仍在耳畔回响。而褒斜道上,曾经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军事纷争。这里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昭襄王下令凿筑绝壁栈道,只为实现 “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的宏图霸业 。马蹄与人头攒动、聚散,在水之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见证了无数的生死较量和政权更迭。
  米仓道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熙熙攘攘的商贸往来,将南北的物资与文化在此汇聚、交融。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路,都被无数的马蹄和行人踩踏过,记录着商人们的辛勤奔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通秦陇,下达蜀川” 的碑刻,不仅抬举了米仓道的身份,更是其繁荣商贸的有力见证。剑门关的险要风光,以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气势,成为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和文人墨客笔下的壮丽景观。“姜” 字旗猎猎作响,蜀汉名将姜维的佩剑仿佛在石壁上幻化成大小剑山,守护着这片土地,诉说着英雄的传奇故事。明月峡栈道更是鬼斧神工般的建筑奇迹,它高悬于绝壁之上,与古长城、古运河齐名,是古人智慧与勇气的结晶。那岩壁上的洞孔,见证了凿洞之人的艰辛与不易,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时间跨度从遥远的春秋战国,一直延伸至明清时期,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与普通市井百姓。诗中既有秦王与蜀王在权谋上的暗自较量,他们心怀各自的野心与抱负,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显政治博弈的波谲云诡。也有后蜀皇帝孟昶从花间词的温柔乡,突然被卷入刀光剑影的残酷现实,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常。刘邦得汉城的军帐中,谋划着未来的霸业;曹操与张飞在汉水的激战,彰显着英雄的豪情;岳飞回眸巴河,心系家国的安危。李白、杜甫、陆游等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的才情笔墨与英雄豪杰的豪迈足迹,共同交织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鲜明独特的意象营造

  在《蜀道辞》里,诗人宛如一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精心雕琢了大量鲜明且极具特色的意象,为整首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峡谷与峻岭悬挂的日月星辰”,这一意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宏大而神秘的自然空间,那高耸入云的峡谷与峻岭,像是巨人的身躯,而悬挂其上的日月星辰,则如璀璨的宝石,让蜀道的雄浑与壮阔扑面而来。站在这样的天地之间,人类显得如此渺小,而蜀道的伟大与神奇却被衬托得更加突出。“断壁上凿石的回声”,则从听觉的角度,唤醒了历史深处的记忆。那声声凿石的回响,仿佛是古人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开凿蜀道时的艰辛与不易,让人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烈日下、寒风中,挥动着简陋的工具,一锤一凿地开辟着道路,坚毅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定格。
  “烽火云烟” 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沧桑,它是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无数的战争与杀戮,朝代的更替与兴衰。每一次的烽火燃起,都意味着百姓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而当云烟散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伤痛与反思。“古柏群” 则寓意着蜀道的坚韧与永恒,它们扎根于这片土地,历经无数的战火洗礼、风雨侵袭,却依旧傲然挺立。翠云廊的古柏群,宛如历史的守护者,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看着朝代更迭,看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宁静与坚韧。“褒斜道宛若悬空的天桥,连绵烽火云烟”,诗人将褒斜道比作悬空的天桥,形象地勾勒出其险要无比的地势,仿佛行走在其上,随时都可能坠入万丈深渊。而 “连绵烽火云烟” 则迅速将历史的战火硝烟呈现在读者眼前,那滚滚的浓烟,那闪烁的火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再如 “翠云廊就是一片天。世界之最,古代战火保存的古柏群”,翠云廊的古柏群这一意象,不仅仅是一片树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们在战火中顽强生存,为这片土地撑起了一片绿色的天空,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象征着蜀道文化的生生不息。

  兼具古典与现代之美的语言表达

  梁平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炉火纯青的高超技巧,他巧妙地将古典诗词与现代语言相融合,使诗歌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的灵动与活力。诗中频繁引用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等经典古诗词,这些诗句的嵌入不仅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反而像是为诗歌注入了一股清泉,让诗歌瞬间流淌出浓郁的古韵。它们与现代语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诗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同时,他的现代语言表达简洁有力,极具画面感。像 “风卷八百里秦川,汉中告退,广元告退,雄关漫道的七十二峰,利剑直插云霄”,短短数语,就将剑门关那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看到狂风呼啸着席卷过广袤的秦川大地,汉中与广元在这狂风的肆虐下仿佛都黯然失色,而剑门关的七十二峰,却如同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那巍峨的身姿,那不可一世的气势,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描述历史事件时,诗人又以极具故事性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如武则天驯服狮子骢的情节,“面对无比烈性的狮子骢,和至高无上的皇上说,我能驯服。惊讶、惊吓,连风都骤停了。武曌说给我三件东西,一条铁鞭、一根铁棍、一把匕首足矣。倘若不服,铁鞭抽打,还不服,铁棍敲击它脑袋,再不服,匕首割断它的喉管。满场哑然。” 通过对武则天言行的生动描写,一个果敢、坚毅、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让历史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紧张气氛的驯马现场。

  深沉复杂的情感表达

  通读组诗,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蜀道历史文化那份深沉的敬畏与热爱之情。诗中处处流露出对古人非凡智慧和惊人勇气的由衷赞叹,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凿出蜀道,连接了南北,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这种壮举令人钦佩不已。同时,诗人也饱含着对历史兴衰、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蜀道之道深不可测,所有印迹顽固而执拗,在体内埋伏,在肋骨与肋骨之间开出花朵”,这句诗深刻地表达出蜀道文化已经深深融入诗人的生命,成为其灵魂的一部分。蜀道的历史、文化、精神,如同种子一般,在诗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了绚烂的花朵。而 “以前受过的伤,流过的血与泪,自己收拾,一马平川上的马,没失过蹄的马,未必是一匹好马”,则借助蜀道的艰难险阻,巧妙地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挫折的豁达态度。蜀道的崎岖坎坷,就如同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才能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诗人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不要害怕失败与挫折,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更加绚烂的彩虹。
  梁平的《蜀道辞》(组诗)是对蜀道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也是一次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挖掘。通过诗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古老的蜀道在现代语境中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激励着每一位读者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勇敢地迎接挑战,将蜀道所蕴含的坚韧不拔、开放包容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让我们在这首组诗的引领下,走进蜀道的世界,感受历史的魅力,汲取前行的力量。
 
  梁平:诗人、作家、编辑。主编过《红岩》《星星》,还在编《草堂》《青年作家》。著有诗集《梁平诗选》、《巴与蜀:两个二重奏》、《琥珀色的波兰》(中英文版)《远与近》(波兰语版)、《家谱》、《长翅膀的耳朵》(中韩语版、韩语版)、《嘴唇开花》(英语版、中英文版)、《时间笔记》,散文随笔集《子在川上曰》、诗歌评论集《阅读的姿势》等。现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