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的诗意回望血脉亲情就这样凝结于心
——读诗人刘朝东的组诗《想念母亲》所思
2025-04-15 作者:刘辉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刘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评论家。

可以想象:没有刘朝东诗人曾日夜的陪伴、没有诗人倍加焦灼的思虑、没有诗者历经苦难悲恸的感受,将母亲比作史书还重的诗句很难随意诞生。这正好像诗人的焦虑状态无以复加又无以喷发,纵然体验了涅槃而重生的急剧演变。由此,母亲的形象层次竟然厚重的无以伦比!
母亲——直接是称之谓具备血脉亲情的孕育与抚育自己的无可替代的骨肉至亲。母亲——更可以具体解释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无垠热土。母亲——涵指广袤的海疆、山河、江湖,城市与乡村。
母亲,没有比这个称呼更具亲情的感染力。
史书虽重,但它可由智者用文字抒撰与创造。母亲分量的比重,任何物体的分量都没有可比性。大爱无疆、大爱无垠、大爱不朽,大爱可惊天地、大爱可泣鬼神、大爱可呼风唤雨!朝东的一语诗言,调动了一切最真切最合理最有生动内涵的想象。
一句“母亲的重/让所有的史书都轻”——在一个个体人的心襟里,确实比得上任何诗学意义上的物体。仅这句诗,我以为就是朝东诗歌《想念母亲》所要阐述的核心主旨。
刘朝东,是一位平谷地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很早就受到中国诗歌界著名诗人与评论专家的多次关注。或会议座谈、或银屏访谈、或专题研讨、或报刊登载。作为很具有乡土气息的诗歌,也曾在一定范围内被反复吟读与媒体传播。足以见,朝东诗歌具备独到的新鲜感以及活跃情趣的时代感。
朝东诗歌,一直执著而奋力地行进于不断创新的路上。
我与刘朝东是多年前在诗歌研讨中结识的知心朋友。最近几年,对朝东的新诗作我都有过评述。譬如:他对平谷大地最珍贵最缠绵的诗爱;譬如:他对书画作品的诗意讲评;譬如:诗人对慈父最深情的眷恋、最厚重的回顾。
朝东的诗作,永远离不开“爱”的主题。即便在诗歌多层面的意象上、在诗歌表现的形式上、在诗歌选择的具象上,怎么去有意识地蜕变,朝东的挚爱似火的诗意情怀丝毫不曾改变。
《想念母亲》,是朝东的一组很凝重很深沉很刻骨铭心的新创诗作。撕心裂肺的呼喊、泪滴如雨的痛彻、无时不刻的思念、意象跳跃的灵动、比拟如真的情动,绝对会叫读者深陷于爱母的情结之中。
《想念母亲》,是朝东创作于母亲生病、病重、病危、病逝、殡葬,直至于入土而后的所有事件的意象关联。诗人尽管不是用诗歌的语言叙述去周全地展开,但会集中最凝练的笔触,把最刻骨最殇痛最能勾起人们意识上痛感的部分,展示于世人面前。作为读者,你不得不为诗人的悲怆心境而去掬一汪泪水。——这就是朝东诗歌的力量。
所有的真情实感,所有的深切怀念,所有对母亲说不完的知心话,用诗性的语言串联。刘朝东把心底最最想对母亲说得话,即便断断续续而不是有很序地形成一个清晰语境的整体。
一·“病危中母亲”,诗人想说什么?
告急!母亲病危。打乱了一切原亦正常的生活节奏。深夜、长路;心如焚、情似海。“穿过淌汗的街道/穿过路灯也照不亮喘息着的马路”。诗人有紧急抢救母亲的亲身体验:“淌汗”、“喘息”交给街道马路。这就是朝东的绝妙的借代——把“我”的汗水、急促、隐身于随从随逝的物体中。
这里的黑,是真实情感与现实状态的表述。黑的夜色、黑的街巷,黑的心绪、黑的预感。诗人把黑颜色从外到里的渗透,暗暗提示了母亲病情之严重,也在揭示诗人本身思维意识的焦虑与担忧。
“太多的悲哀/也/无法稀释黑夜的浓度”——母亲病重,就是家庭陷入了黑色无法回避的氛围。黑夜与心思的统一,妙在“无法稀释”四个字眼上。
一切折磨或是恐惧起源于白色。朝东看护着母亲,白色笼罩着视觉所见。简捷、直觉、不用过多去叙述。床单、墙壁、衣帽-----,目所能及之处,都说明一种严酷,与死亡有关的严酷。
“母亲的脸/就连伤口/病痛/呻吟都泛着白”。意识中,接近死亡色泽的铺垫,丢掉了所有暖色的投入。如同以黑色为具象叙述一样,朝东的心灵世界里充满了一个连着一个的“白”。无可遮蔽的绝望与无奈。
孩子是大人手掌中的手指头、孩子是大人一生中的得意宠爱、孩子是大人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片刻深思,或许能将诗人的焦灼无序拉回理性思维。“一盏油灯您熬亮了多少个贫困寒冷的黑夜/一针一线您缝补了多少个伤心世俗的冷漠”。这两句诗言,凝聚了母亲日夜操劳的平凡而细腻。“油灯”、“熬亮”、“寒冷”,几个词组排列,足以证实朝东所经历的童年有多么艰辛?
二,“阳光里再没有母亲的影子”——掩饰不住的悲痛与思念
“冷”——没有太阳照射的暖意感觉。母亲是太阳,失去了母亲如同丢掉了温暖。没有什么词句的设置,再比刘朝东十年前失去母亲诗意表达的情感更确切。
“泪水似剑/一下就刺穿了我们的双眼/衣服、院里的树木、整个天空/一切都在麻木”。泪水的冰冷,穿透身边之所有。而这种撕心裂肺的冷,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制不可柔和的。悲切语言的铺陈围绕母亲的离去,久久在朝东记忆中滴淌。
“被子盖着床上我们发烫的肉体/盖不住母亲太平间里躺着的冷”。可以说,阴阳两隔的感受,用这句具象的“冷”,更强化了母子之爱。焦灼的心态、悲恸的现实,面对融于太阳的母亲现夕阳已下,任何的暖象也是徒劳之举。
“冷对于母亲来说/是裹暖的衣/太平间里的母亲/穿着冷冷的衣服/静静的等着”。冷、冷,还是冷。没有任何替代的语言能表述此时的境况。瞬时的阴阳相对,无法抑制心胸被撕裂的刹那间。刘朝东此时所想:妈妈很冷、很想我们!妈妈冷的无助,需要我们!
是啊!从“呱呱”落地、到“姗姗学步”、再到“哇哇学语”、再再到徜徉于学堂,每一个阶段都沁透着母亲暖暖地爱,每一生长过程都满含是母亲永远挚爱的无私的赋予。如今,能坚实地行走于人海之中,全倚母亲当初的教诲。
用最后一次拥抱阐述永远不变的血缘亲情。
以“拥抱”的姿态与母亲作最后的告别。母亲在用最后回眸与现今拥抱,阴间与阳间的拥抱是生离死别的仪式。“拥抱”是一种温暖示意、“拥抱”是一次母子最后对白、“拥抱”是一种亲情浓意的锲而不舍、“拥抱”是一个庄重的礼仪。
所有用顽强意志所炼造的坚坝都会因此而溃散,所有高耸巍峨的山峰都会因此而低垂。——这是诗意拥抱的力量。
“太平间里/慈爱的母亲/被冷拥抱着/两只期盼的眼睛/被泪水拥抱着/一只麻木的笔/被悼念的手指拥抱着”。这只有是诗人朝东才能写出来的在“太平间”里的诗歌。既现实又准确:躺下的母亲、周边的亲人、手中的彩笔,都很立体地围绕在“拥抱”的具象内。转而一想,的确如此。
“拥抱黑夜里的阳光阳光下的冰雪被皮肤裹住的那些暖暖的疼/因拥抱而断裂手指的那些滴落的鲜血”。所有拥抱都是徒劳的。诗人在这里,展示着是一种大爱至深的情怀,与真正的拥抱并无关系。
这种用“拥抱”来抒写生死泣别,我感觉朝东的用笔是很温暖很锐利的。更深了说,朝东倾述的爱之深爱之切,是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是光、是热,是泪、是血,是诗人掏心窝子尽数倒出来的真情实感。
三,泪水有硬度,妈妈爱的影子总伴随
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已近十年。近期有专家反复论证,逝者的灵魂依在。我想这都不重要。在刘朝东诗人的诗行里,妈妈带给世人的一颦一笑、妈妈给孩子的一针一线、妈妈所做的一食一黍,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于人们面前。
换言之,朝东的大爱之心、大孝之心,经过数十年不曾改变。母子独处的知心话语,只在夜深人静时。
朝东在《母亲离的很远》诗中,尽是这样袒露自己的心情:“母亲离得很远/是生与死的距离/我走在母亲的影子里/无法穿越”。生与死,无可回避的命题。继续生活在母爱之中,是希冀、是渴求,是梦里永世萦绕的映像。无法穿越是一种阴阳的界限,又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紧紧地牵挂。
《哭泣的玉米》中,有这么一句:“不知道牙齿是怎样把泪水咬破的”。说明什么?寄寓于玉米,寄寓于所有身边物体,随时都可以作为刘诗人刻骨怀念母亲的借鉴物。雨滴演变成玉米、玉米想象中的牙齿,所有的意象演幻成泪水。只有朝东诗歌才有如此相融合的感悟。悲从心发,生活中的点滴都会成为钩织情感的借代。
《母亲微笑着》一诗中,倾洒的全是过度伤心的泪水。“门里是我紧闭的双眼/脸上淌着的不是泪水/是雨”。谁也想象不到,在告别母亲的瞬间,诗人竟然使用了一个“微笑”的词组?
分析有几个因素。
首先,人生最后终点就是“天人合一”:超脱了疾病缠绕、远离了俗世烦恼、走向终极也是一种圆满超度。
再说其二。母亲在世的有生之年,享尽了众多亲情的呵护与料理。满足了生命垂危时,子女的全部孝心孝义。
最后,母亲的魂灵还在。母亲无时不刻地在朝东以及朝东的兄弟姐妹之间微笑地游离着。有妈妈还在的感觉,不仅仅在于朝东诗意的挥发,更在于相互默契地显现神性的内在感知。
四,“用情感编织风景,用灵魂演绎人生”
多么亲情地陪伴、多么紧密的相依,总会受有限的时间段所约束。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总有先后分离的时候。任何如胶似漆、任何海誓山盟、任何难舍难分、任何誓言许诺,都无法逆转生命的最后终结。
题目是朝东《陪我走一段路》中的一句很禅意的诗句。在此诗中,朝东出奇地冷静。爷爷、妈妈完成了陪伴;爸爸、爱人、孩子继续地陪伴。清晰地岁月、起始的时间,朝东娓娓道来,如同在讲别人曾经的故事。
朝东诗说:“每位亲人的陪伴/迟早都要分开”。话说得明白,我倒以为此语恰是朝东在最悲怆时刻一种思绪的排解。母亲一生勤奋、一生为家、一生操劳,所有能想象的空间,都不可回避地留下了母亲的深刻印痕。
“慢慢的走/就会/有花开/有蜂蝶/有落叶/有白雪/在我走开的时候//会有珍珠/挂在你们的脸上/泪水/闪烁”。从诗歌的写作意图与写作的走向来看,朝东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亲人的坦诚心意。有爱意的充盈、有浪漫的萦绕、有自然地呵护。所有具象表述,朝东都会有的放矢。
我与朝东很熟,我知道他的情感思绪徜徉的空间极其广阔,更多由浪漫的诗韵来填充。他陪伴母亲:走过了幸福地陪伴、熬渡了痛苦的分别。在进一步心灵感悟中,朝东醒悟到了陪伴的珍贵。
我想:花开时有蜂蝶、下雪时有珍珠、困苦时绽放温馨,这一切都是诗人对妻子的许诺。朝东特别珍爱妻子与孩子的陪伴,这种亲情陪伴滋润了他的诗情画意。
慢慢地走。从岁月的青葱年华走向四季的衰退、从花开的五彩缤纷走向花落的黯淡,人的经历都是如此。诗人盼望:“把相伴的时间拉长”,这种企盼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希冀?
在《想念母亲》组诗中,所呈现的风情与风景,任由朝东诗人细致入微的情感来照料来撰写。早已飘逸的魂灵,在诗人意象的心里永世生根并温暖所余人生。
我们都会相信,各自不同的人生周期,有各自不同的演绎轨迹。我更相信,刘朝东诗人的孝道至醇的组诗《想念母亲》,是一种沾满亲情的警示画面。亲人远离了,其实真没走远,今人的一举一动,人在看、天也在看!
作为朋友,我也不会掩饰个人对朝东这组诗歌的其他看法。
如果把组诗《想念母亲》看作一个整体,那就显着诗意表达思绪脉搏的凌乱而无缜密的梳理。缺乏情感发展顺序的层次性递进,无从很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由浅入深地倾情叙述的基本概况。情绪化、瞬间化的语句表达多一些,略微缺少意象性的精炼而削弱阅读的美感情趣。
当然,刘朝东是一位激情而富有动感又富有想象力的诗人。母亲的去世,给了他心灵上极大地精神创伤。以焦灼的心态,能写出现场感极强的救母、护母、悼母、思母的组诗,这已经是一种对诗坛的贡献。
相信朝东的创作能力,他的诗歌会走的更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