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以文学为经,文化为纬,打造“海的珍珠,珍珠的海”文旅新名片
——“漫说珠海”文旅丛书编辑札记
历时一年多,在主编丘树宏先生的统筹下,在作者的辛勤创作下,在多方的支持下,“漫说珠海”文旅丛书由广东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套倾注多方心血的作品,可以说是对珠海文旅乃至整座城市的深情礼赞,期待它成为一把开启珠海文旅密码的钥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珠海,甚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命题。大家都明白进入一座城市有多条道路,阅读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在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时代,拓展文学表达为时代服务的价值,如何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阅读珠海这座城市?多年来我们与众多文化学者就此命题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伟宗老先生是地方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备受尊崇,他结合几十年来对珠海的关注和研究,提出通过文旅的视角,以文学为经,文化为纬来编写一套介绍珠海的丛书,于是便有了“漫说珠海”文旅丛书的缘起与诞生。丛书确定后我们第一时间邀请丘树宏先生担任主编工作,他很爽快的答应了,有了他的坐镇与加持,让我们对编撰出版这套书充满信心、充满斗志。丘树宏先生是知名诗人、中山政协原主席,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馆员、学者,“孙中山文化”首倡者,国家外文局“丝路百城传”《中山传》的邀约作者,对中华文化、岭南文化、香山文化颇有研究。他在珠海工作二十四年,曾任珠海市香洲区委书记,珠海市委常委、秘书长等职,是珠海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对珠海饱含深厚的感情,对珠海这片视为他第二故乡的土地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丘先生以诗人独有的灵性和敏锐,又为这套丛书拟定了“海的珍珠,珍珠的海”文旅宣传定位,瞬间让这套书宛如生命般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骨有情。
珠海市位于珠江口畔,南海之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有“浪漫之城,百岛之市”等众多称号,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珠海独特的文化气息,那便是中国特色山水文化中所蕴含的独具特色的咸淡水文化。以咸淡水文化为基点,丛书选用“山、水、人、城、食”为分册主题,采取“漫说”,即 “大家小书”“行走散文”的写作方式,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通过珠海视角、湾区视角、中国视角、世界视角,层层递进,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局,旨在从不同角度展现珠海魅力,多方位来描写珠海、讲述珠海的故事。
分册作者方面我们也是内外结合,即有谭元亨、江冰、周西篱等这些岭南文化名家和文学创作大咖,又有宋华、钟建平等长居珠海的本土作家,他们在文旅领域深耕多年,对珠海同样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深切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们不辞辛苦,不管是年近80岁的老作家,还是90后的年轻作者,他们重新走寻了珠海的大街小巷、山川海岛,同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用细腻的笔触、深情的文字描绘出全面的珠海,将这颗珠江口西岸的“明珠”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多元魅力一一呈现。创作和编辑过程中更是得到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珠海市文化馆、珠海市图书馆等众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为编撰出版提供了不少便利,让作者们有了更多了解珠海的渠道,进而使得丛书能够顺利完成。
整套丛书既构成体系,串珠成链,又各具特色。《漫说珠海:山》由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政研中心副总工程师葛慧蓉、民间学者卢荫和共同创作。围绕珠海的名山和胜景,讲述珠海与山川岛屿的故事,书中描写了珠海的山川岛屿如何见证从古地中海到海上丝路的沧桑巨变。珠海的山是昨天的岛,珠海的岛是明天的山——这是作者赋予山海以哲学意蕴的表达。阅览全书,读者更会深切感受珠海的山不仅拥有自然之美,更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漫说珠海:水》作者是珠海博物馆副馆长宋华,他以笔为媒,带领读者走进珠海水历史文化,漫说珠海的自然之水、社会之水、文化之水的历史演进过程。从高栏港的摩崖石刻到万山群岛的海战记忆,珠海的水既是地理符号,也是历史见证。串联起珠海的渔猎文明、中西碰撞、社会主义探索及改革开放后的生态与现代文化进程。《漫说珠海:城》由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周西篱和二级作家、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原主席何霖合作而成。他们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讲述珠海故事,描写珠海浓郁的岭南“原乡”生活气息到现代海滨花园城市的蜕变;展现珠海如何在四十余年间从渔村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璀璨明珠。《漫说珠海:食》由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江冰教授和青年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涂燕娜合著,他们以食为基点,以史为脉络,以本乡人与异乡人结合的视角,追寻珠海菜的源流与形成。通过图文,再现珠海市井生活的鲜活场景,不仅呈现泥鱼笼等独特习俗,还融入了疍家人等地方美食背后的文化掌故,充分展示了珠海美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珠海咸淡水美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漫说珠海:人》由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建平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韩春艳创作而成,书中探寻珠海人的起源以及不同历史形态下的生产、生活状态,从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容闳、唐绍仪,到当代创新创业的弄潮儿,诠释了珠海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独特气质,讲述珠海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正如主编丘树宏先生所概括:“山是珠海的脊梁,水是城市的血脉,人是这一切的灵魂,城书写着变迁,食凝聚着交融。”五大主题相互交织,既展现珠海的生态之美,也深挖历史纵深。目的自然是为了多视角写好珠海,将“海的珍珠,珍珠的海”城市文旅名片擦亮。
编辑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创作会、审稿会,丛书作为出版社的重点出版项目,社长更是亲自挂帅,悉心指导,对书稿修改完善提供许多宝贵意见。大家对书稿进行严格审读,在内容上力图通过文字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文化场域,为此与作者老师一道对文字内容不断打磨和反复修饰,做到文字干净、情感节制、表达准确、通俗易懂,使散文化的表达既富有文学性,又充满人情味;将作者们个人走读与时代风貌有效交织,构筑出一幅幅温暖而富有历史纵深感的优美画卷。让读者阅读后,如同与老友促膝长谈,通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感受生命的温度和历史的脉动。对于图书的设计,我们也做了诸多探讨,几易其稿,最终结合珠海文化的特点,分别用五种颜色去代表不同体裁:淡绿色基调的山,浅蓝色基调的水,淡黄色基调的人,浅绿色基调的城,淡粉色基调的食,这其中的灵感既源于岭南文化的多元,又结合广东特色的满洲窗,借以这五个颜色充分彰显出珠海文学的气质。在装帧上我们采用高端的活页锁线装,方便图书完全展开,提升阅读全面观感。此外还设计了配有珠海地标性建筑——日月贝的金属流沙冰箱贴作为精装版,为读者提供不同的需求。
让更多的人阅读这套书,发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束之高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图书的宣传力度。2025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期间,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广东旅游出版社联合主办该套丛书新书推介发布会;6月,由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旅游出版社主办,在珠海新华书店海韵城书笙馆举办图书分享会,成为“珠海在阅读”品牌项目的年度亮点活动之一。每次活动都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市民读者前来参加,被众多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文道如斯,书韵致远。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让湘西茶峒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边垂小镇,不仅易名为边城,并发展为著名旅游点;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用一支生花妙笔,不仅将一枚咸鸭蛋腌制成了文学珍馐,更让高邮咸鸭蛋名扬四海。“漫说珠海”文旅丛书也许难以启达如此的高度,但我们期待通过阅读此书能让更多的读者走进珠海、了解珠海,正如主编丘树宏先生所期待,将丛书转化为文旅产业链条,比如开发主题研学路张,打造数字化文旅产品,甚至与港澳联动策划大湾区文化IP。通过不同的形式,使丛书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一次城市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启迪受众的新时代城市游记,让读者重新了解并走读珠海这座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让珠海文化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并成为“文化出海”的崭新名片。
彭超,副编审,广东旅游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资深图书编辑,负责多项国家出版基金,省委宣传部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省、市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等图书出版项目。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南方日报》《赣南日报》等报刊及广东作家网等媒体平台,荣获《出版与印刷》杂志2024年度“核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