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胡志文

灿烂的星空(散文)

2025-03-20 作者:胡志文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胡志文,秦皇岛市退休干部,从政三十年后回归诗歌和散文写作。

          东西方那些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有如耀眼的星辰高悬于历史的天际。从古老东方最初对 “道” 的探寻到西方世界对真理与规律的叩问,智者们皆是心怀崇高的道德律、仰望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东方的老子、孔子、庄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每一位哲人的出现,都如时代的一声号角,宣告着人类思想的跃进。 这些思想,汇聚成一座座灯塔,引领人类从蒙昧走向觉醒,从黑夜奔赴光明。
        让我特别景仰的是,这些智者对未知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过。
        早在古希腊时期,泰勒斯就大胆怀疑宇宙的构成,提出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开启了人类以理性思维探索自然本质的先河,激励着后来的哲学家如阿那克西曼德等人,不断的思考与质疑,相继提出了 “数”“无定”和“气” 乃是宇宙万物本原的新观点。他们一次次的思想碰撞,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由神话传说走向理性思考。
        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与政治紧密结合,政教合一的体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于是,不少思想家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如阿伯拉尔,他通过辩证的方法对基督教教义进行审视,激发了人们对教义的深度思考,推动了宗教与社会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到了近代与现代,结构主义思潮兴起,这同样是思想家们对现实的一种深度反思。结构主义者不满于传统哲学对事物孤立、片面的理解,他们力图通过对语言、文化、社会等各种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深层的结构关系。这种对传统认知的反叛与创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各类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角,推动了学术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拓展与深化。
        科学领域亦是如此。哥白尼质疑统治千年的 “地心说”,提出 “日心说”,彻底打破了宗教神学对于天文认知的禁锢,开启了近代天文学的新篇章;爱因斯坦对牛顿经典力学在微观和高速领域的适用性提出怀疑,创立了相对论,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让我颇为感叹的是,这些智者两千年之前,便深刻揭示出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一论述生动地诠释了世界的运动性。每一个瞬间,河流都在流淌,河水在更新,时间在流逝,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这一精辟论断,不仅体现了时间维度下事物的动态发展,更让我们明白,世间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
        在东方,古老的《易经》以阴阳学说为核心,深刻阐述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构成。阴阳的平衡与转化,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老子还论述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进一步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他乃是西方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矛盾的双方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在不断的否定与超越中实现进步与发展。
        同样具备哲学家和思想家特质的诗人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高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不仅是对季节更替的乐观期待,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让我倍加钦佩的是,这些智者竭力主张人格的独立,强调作为个体的人,要选择成为自己。
         克尔凯郭尔对人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醉酒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浑浑噩噩之中,全靠老马识途才回到目的地。这一画面,精准地映照出许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无意识状态。他们仿佛陷入了一场漫长的昏睡,从未真正清醒地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终其一生都未能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西方哲学家笛卡尔的那句 “我思故我在”,则进一步阐明了关于思考对于个体存在的意义: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即便很脆弱,因为会“思想”,也能在天地之间找到对应的坐标 。康德则以 “两样东西永远是光辉灿烂的,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律” 表明了自己对自我认知的坚守。
        在古老的中国,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然而,他的学说在当时战乱纷争的时代,未被各国统治者重视,多次遭遇冷遇,如 “陈蔡之厄”,他被困于荒野,断粮多日。但孔子志向不易,返回鲁国后继续整理典籍、教书育人。他被后世誉为“圣人”,他的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让我极为推崇的是,这些智者特别注重心灵家园建设,开启了通往快乐与幸福的智慧大门。
         早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就提出了独特的快乐哲学。他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但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于无尽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源于平实而简单的生活,还有真挚的友谊、人身自由以及人格独立。在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派中,他与朋友们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们聚在一起,探讨哲学、分享思想,在纯粹的精神交流中拥抱温暖,产生共鸣,获得愉悦。
        到了近代,叔本华深刻剖析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他说人们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又会陷入无尽的无聊之中。这是因为人类的欲望如同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不断驱使着人们向外索取。他说要认识到欲望无限膨胀的本质,摆脱多余的“赘物”,转向对精神世界的探求。
        让我十分震撼的是,这些智者异口同声的高呼,直面人生的坎坷,热爱自己的命运。
        尽管这些智者身处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相异,思考方式有别,但令人惊叹的是在热爱命运问题上,他们达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默契 。叔本华针对欲望是难以填满的沟壑,倡导人们要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从艺术和哲学中寻求慰藉,从而在精神层面超脱命运的苦难。
        尼采更是将热爱命运推向了极致。提出 “永恒轮回” 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每一个瞬间都将无数次重现。面对这样看似绝望的命运设定,他鼓励人们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在尼采眼中,热爱命运就是勇敢地肯定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它是美好还是痛苦。
        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尤为感人。他因触犯众神,被罚推巨石上山。当他好不容易将巨石推至山顶,巨石又滚了下来,一切又得重新开始。但西西弗斯并未因此而抱怨、绝望,他坦然接受了这既定的命运。在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他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动作,感受着自己的力量与存在。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特别写道:“登上顶峰的过程和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我们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对命运的热爱,体现在他对这份苦难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以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对命运的尊重。
         不是吗?诗意的、无垠的“星空”如此神奇,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 ,抽出身来,时常仰望一下“星空”?
         而“星空”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以为,星空就是具象化了的充满诗意的远方。在通往远方的路上,指示牌上标注着“形而上”和人类文明的“精神谱系”。星空就是具象化了的知识海洋。潮汐演绎着对立统一规律,絮语的浪花述说微积分、量子态乃至AI、算力等从“胚胎”到“成形”的过往。星空就是心田上具象化了的一片绿荫。在这片绿荫下,浮躁和不安的心归于平静,日益疯长的欲望得以控制,而俗世的烦恼也一扫而空。
       嗟夫!“ 星空”当然不是在天上。“星空”在我们脑海最深的地方“静默”,“星空”在我们心海的浪尖上“闪烁”。

            (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