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美好的一种可能(评论)
诗歌,自古至今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珍贵记忆。在我国,诗比历史久远,在没有文字出现前,先民们就以歌谣、诗谣这些文化符号,交流感情,传播文明。古人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诗歌文化容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传播着中华文化“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是我们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
在网络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日益扩展,文化容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文化已日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精神生活比较枯竭,这是一个最需要诗歌润泽的年代。在当前娱乐化、快餐化的文化泡沫环境中,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表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情怀,展现多样的审美情趣。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目的,是为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好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人类的意识和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惟有其中的良知趋于一致。良知是人类意识达成统一的一种可能。文学事业要靠一代又一代有激情有能力的创作者薪火传承,要靠一拨又一拨有理想有抱负的耕耘者继往开来。文化传播,重在内涵。读者的欣赏能力和阅读习惯是需要逐渐培养和引导的。在网络全球化时代,诗人应有弘扬正气、激浊扬清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期待和希望诗人们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优秀的时代精神,并将她承传下去,跨越时代。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诗歌是我们的国粹,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发展下来,我们诗歌有着优良的传统。千百年来,许多真诚的诗人爱惜母语,热爱执着汉语诗歌,如飞蛾扑火般忠实于生命,用诗歌叩问和透视生命,并趋向无限崇高的热望。1917年,胡适先生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八首白话文诗歌,标志着新诗的诞生,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之中,曾经有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戴望舒参与和主持的“现代诗派”,还有台湾洛夫组成的“创世纪”诗派,这些诗派成长对推动现代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诗歌创作是诗人对人类灵魂和命运的一种诠释或探讨,诗歌是生命由内而外的爆裂、迸发。现代汉语诞生将近百年,为加强汉语诗歌文化交流,传承华夏瑰丽灿烂的文化传统。近年来,国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三地诗人交流日渐频繁。澳门、中山、珠海三地诗人定期开展“大香山诗会”交流活动,分享交流诗歌作品,讨论诗歌创作问题,《澳门日报》编发文化简讯报道“大香山”地区诗人交流活动情况,《澳门笔汇》杂志刊登三地诗人交流会创作诗歌作品,诗评家赵国宏、郭道荣点评与会诗人诗歌作品,这对湾区诗歌文化交流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澳门诗人贺绫声、陆奥雷及玥等诗人认为:“大香山地区诗人交流,让三地诗人能一起抒发心中的家国情怀,相互触发、收获更多。”诗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母语,诗歌的语言可以刺激思考,深化人的感受,诗歌仿佛在修补着各个地方,修补着人们的心灵。澳门笔会、中山市诗歌学会积极构建“大香山诗会”交流平台,努力将把“大香山诗会”办成澳门、中山、珠海三地诗人交流诗歌的文化纽带。
生活是一种艺术。生命就如那燃烧的蜡烛,既有辉煌的一刻,终有灰飞烟灭的时候。生活又是一种存在的现实。人生在世时,应努力工作,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并且让它留在世上,让后人亦能享受。幸福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受。诗歌是渲染着情感的文字,诗歌是关于心灵的一种艺术,是需要心灵的感触,才能产生共鸣的一种艺术。阅读诗歌可分享幸福,创作诗歌同样是一种幸福,诗歌给幸福插上了翅膀。梭罗有言:“万物尊重虔诚的心灵。只要你对某事如痴如醉心向往之,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扰乱你的内心。”生活会如此,诗歌也一样,内心有了固守和坚持,就会像郁郁葱葱的植物,向阳而生,有灵性,有力量。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
诗歌有着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作用。我想信,读者阅读《澳门笔汇》杂志 “大香山诗会”三地诗人诗歌作品,将会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记忆。诗歌是美好的一种可能。
(原载:《澳门日报》2025年3月26日《镜海》副刊,责编:李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