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中诗网纪念洛夫逝世7周年散文专辑

2025-03-19 作者:李慧星 等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作家李慧星、梁丽芳、罗玉成、周琴共同追怀“诗魔”洛夫先生。

跨越海峡的乡愁于此释怀

李慧星(衡阳)
 

  二月的衡阳,春寒未褪,烟雨已至。回雁峰下的湘江水裹挟着朦胧雾气,将江畔的杨柳染成一幅幅水墨。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似被诗人蘸了淡墨的笔尖轻轻洇染开去。

  元宵节前两天,应邀参加衡南县举办的“洛夫故里·诗韵元宵”诗歌音乐会,第一次参观占地万余平方米的洛夫文学艺术馆,第一次近距离感触认识洛夫先生,第一次知道洛夫先生晚年8次回归乡梓、释怀乡愁。

  步入展厅,《边界望乡》的巨幅壁画以水墨晕染出诗人跨越海峡的乡愁,那句“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仿佛穿透时空,将洛夫漂泊大半生的赤子之心,凝结成具象而让人感动莫名。

  徜徉“雪的絮语”手稿厅,上千页泛黄签纸上跳跃的墨迹,记录着《因为风的缘故》《无岸之河》《魔歌》……从灵感到成章的轨迹。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听见诗人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的足音,仿佛看见诗人在稿纸上书写思乡的惆怅,又仿佛望见月夜诗人站在海峡那边,欣赏着同一轮明亮的月光。

  伫立“雪楼书房”前,雪松书架间陈列着诗人晚年使用的狼毫笔。玻璃幕墙上镌刻的《湖南大雪》,正将游子穿越四十载的归乡泪,化作滋养故土的绵绵诗雨。“此处心安是吾乡”,恍然懂得为何漂泊的诗魂终要落叶归根——“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我与洛夫先生并不熟悉,也未曾谋面。有几次洛夫先生回到衡阳,由于机缘不遇,与之擦肩而过。至今回想起来,或许无缘相见,以致留下终身的遗憾。

  看着展览馆里洛夫先生的墨宝,思绪将我拉回到2004年10月16日。

  这一天,我正陪同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的同志参观回雁峰。下山时,本来要从“上达”牌坊那边走,由于牌坊那边人太多,我们临时改从烟雨池这边下山。刚出回雁峰大门,就听到那边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园林处的同志告诉我: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为我们公园写了一副长联,今天他回来正式挂匾揭幕。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诗魔洛夫”这个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可以近距离面见洛夫的机会。只可惜人海中无缘相识,错过唯一的一次邂逅。

  几天后,我又特地去回雁峰,观摩由衡阳诗人郭龙撰联,洛夫书丹的长联,上下联各85字。

  雁阵凌虚,低南楚星云,挥垂起几多峥嵘逸致:蘅芷凝香,岳岚透翠,七十二峰曷首?观蔡侯漂素,子初运筹,茂叔栽莲,船山铸净,玉麟梅骨自嶙峋,更哪堪农髯负笈,学府传薪,烈忠喋血荐轩辕,性灵中,代出人龙,行空天马;

  城梧岸绿,近东洲桃浪,抖擞来如许料峭春光:耒矶吐雪,蒸浦沉幽,数千百簇谁花?念岣嵝存碑,疏雨滋菡,烟池锁柳,古塔惊虹,石鼓籁声当闪灼,曾无减霭釉堆华,雾茶叠碧,酃醁呈馨飘鸟岛,禅静处,钟生地气,竞秀画图。

  当年的媒体评价此联囊括了衡阳的风景名胜、历史名人,“意象鲜活灵动,用典贴切,文字精辟,气势磅礴,足以概括底蕴深厚的衡阳人文。”这也是衡阳本土诗人和衡阳籍漂泊在外的诗人兼书法家一次珠联璧合的佳作吧!

  洛夫曾在《醉里得真如——有关酒与书法的杂忆》一文中,回忆1988年8月首次还乡的情景,内中说道:“衡阳诗人郭龙,最近开了一家‘衡阳光明书店’,要我为他写块招牌。依我个人的‘行规’,本当婉拒,但念在他也是诗文一脉,而且做的是文化生意,我慨然破例为他执笔,写好寄去。他趁我此次返乡,特别举行了开张仪式,还邀请一群文化界人士观礼。一阵鞭炮声过后,我做了一件平生从未干过的事——剪彩。简单的仪式之后,从硝烟迷漫中,我赫然发现店门左右竟悬有两块招牌,长短一致,都是黑底蓝字,左边一幅是我所写,右边一幅则是前辈诗人冯至的手笔。诗人写招牌已属罕见,而一间小小的书店居然同时挂起两岸诗人亲书的招牌,这不但新鲜,恐怕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事。”

  2013年11月,衡阳企业家黄五一先生找到我,他想编一本诗词、书法、美术、篆刻为内容的《衡州古八景图集》。由洛夫先生题签,邀请衡阳籍知名文艺界人士集体创作,请我作序。五一先生并且向我展示了10月20日,随好友甘建华在深圳见到洛夫先生的照片及题签墨宝,我赶紧用手机从各个角度拍了几幅照片存在手机相册里。这也许是我第二次近距离接触洛夫先生的作品了。

  接受请托后,到了12月仍未动笔。清代无名氏《衡州八景诗》是民间流传最广的歌谣,成为一代代衡阳人的集体记忆,诗曰:“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因有历代大家名流歌咏吟唱,故我一直难以找到一个侧重点着笔。

  忽一日深夜,天气寒冷,蜷缩在被窝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掏出手机,甫一开机,手机上跳出洛夫先生为“衡州古八景”题签的墨宝照片来,仔细端详,像得到什么暗示一样:“朱陵洞内诗千首”这不是有书法丹青之美吗?“花药春溪龙现爪”和“岳屏雪岭鸟喧哗”,这不是有四季更替之美吗?一语惊醒梦中人。莫非是洛夫先生看我才思枯竭,江郎才尽,通过题签的墨宝在启迪我、暗示我?赶紧披衣下床,在笔记本上先记下这两个观点再说,免得明天又忘记。第二天,果然又有所悟,遂写下这么一段话: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而皆以胜概得名,故志山川则必志名胜。”船山先生为衡阳八景,以寄调《摸鱼儿》词牌,分别填了八首词。荟萃衡阳春夏秋冬之节,晨曦月夜之时,晴雨雪烟之候,翰墨诗词之纹,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统一的历史文化画卷。

  一曰山水相映之趣。回雁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峰下烟雨池,经年不涸,气腾如雾,云蒸霞蔚。“插青天俯临图画,一壁翠光欲滴。”石鼓山形如鼓,“危崖突兀玉峰寒,界破苍流一线。”悬崖峭壁,兀立江心,江涛拍岸,气势磅礴,山中苍松古柏,虬枝劲节。花药春溪,林深路幽,泉流弯转。词中有峰,有泉,有崖,有寺。字里画外,山临溪而苍翠,水绕山而清焉,崖依江而伟岸,江拍崖而奔放。“君不见,黄沙汉使无消息,秦关坐隔。听沙岸残更,野塘晓阵,总似三生笛。”

  二曰朝暮变化之胜。“西湖夜放白莲花”,西湖在衡阳城北。宋代学者郑向,曾筑室于西湖岸,其外甥周敦颐就读于此,后写出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夫之从“夜放白莲”入笔,凉风习习,和着皎洁的月光,沿西湖信步,一阵微风过来,淡淡荷花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使人留连。词中由朝夕荷田异景之变,思绪升华,时空广延,“漾平塘绿钱初展,正是乳鸦啼后。”“真如绣,点波纹红绡青幛团绒皱。”

  三曰四季更替之景。花药春溪:“启琳宫暖回溪畔,江南共道春早。桃花新雨溶溶后,谁把琼浆酿造?”东洲桃浪:“笑浮萍轻狂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东洲岛上开遍粉红色的桃花,每当湘江涨水时,一江的桃花春浪翻滚。冬日里,岳屏岭上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却有万鸟齐鸣,枝头跳跃,给静谧的冬日平添一番喧嚣活泼的气氛。“把塞北冰天,江南春色,都付渔樵话。”这种四季交替之景绘声绘色,山光、水色、雪景、鸟语,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四曰诗词歌赋之美。“衡阳八景”诗,自清代产生以来,文人骚客歌之,达官贵人咏之,黎民百姓颂之,历经百余年不绝,成为衡阳的风物景观。尤以“朱陵洞内诗千首”为大观,洞内壁上曾留下杜甫、韩愈、王夫之等历代名流诗作千首之多,使得朱陵洞诗名远播三湘,“江流北泻雁南征,洞里春光无算。”

  船山先生依古词牌,对衡阳八景填词歌咏,既对衡阳山水进行赞美,又借景抒情,升华了衡阳历史人文底蕴。曲调优美,据典婉蓄,遣词工丽奇绝,平仄韵律铿锵,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宜于传颂。

  “请跟我继续参观!”洛夫文学艺术馆讲解员的提示,将我从回忆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

  陈列柜里一本《漂木》手稿复刻本静静躺着,三千余行长诗是洛夫八十高龄时写就的“精神史诗”。诗中,他化身一根浮木,从长江漂流至太平洋,却在最后一章坠入湘江漩涡:“我的骨头里有一千条河流,但所有的支流都通向故乡。”这近乎宿命的回归,让我想起他晚年八次回乡的经历。2012年秋,85岁的洛夫最后一次站在自家老屋前,拾起一片树叶喃喃自语,叶子“在指尖间慢慢转动”,仿佛转动着一生的漂泊与眷恋。他说:“乡愁是一种永远无法治愈的痛,但正是这种痛,让我们永远记得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离开衡南县洛夫文学艺术馆,我再次回望这座充满诗意的建筑。玻璃幕墙上镌刻的《湖南大雪》,正将游子穿越四十载的归乡泪,化作滋养故土的绵绵诗雨。我凝视墙上刻的“此处心安是吾乡”牌匾,恍然懂得为何漂泊的诗魂终要落叶归根——因为时代惠风的缘故,因为血脉里永不褪色的文化胎记,更因那是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凝望。

  湘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回雁峰依然巍然屹立,那幅长联的墨色早已斑驳,斯人也已故去。但他的诗篇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乡愁,什么是去国怀乡的凝望,什么是永恒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唯有乡愁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

  李慧星,生于1957年3月2日,祁东县步云桥人。曾任衡阳市政协常务副主席,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擅长散文、诗词、训诂,赋作多处泐石立碑,作品见于《中国市容报》《湖南日报》《湘声报》《衡阳日报》《衡阳晚报》《财富地理》《西南文学》《西南作家》《德阳散文》,专著《衡山窑》填补中国陶瓷史空白。
 

我与雪楼和天涯美学的奇妙关联

梁丽芳(加拿大)
 

  洛夫先生伉俪曾在温哥华生活了21年,其间因为探亲或获邀出席各种诗歌活动,不时往返于加拿大与中国大陆、港台之间。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简称加华作协)的文友们惦念着他,总问我“洛夫回来了吗?”好像有他在,我们的文学活动就特别充实。他是加华作协的顾问,也是热心的支持者,除非外游,否则他一定出席活动。洛夫先生为人真诚谦虚,对于后辈从来都是彬彬有礼,易于亲近,我们都很敬重他。

  记得1996年冬,洛夫先生刚定居温哥华不久,我们邀请他作到加拿大后的第一场讲演,他欣然答应。议定的题目是《我的二度流放》,时间是1997年1月4日,地点在Grandview Highway 与 Renfrew Street交界的一个唐人酒家。岂料新年前后几天,大雪纷飞,交通瘫痪,于是我们决定延后举行。那时电邮还没有通行,更没有微信,我连续打了两天电话,通知热心的文友。记得为了筹备这次活动,我特地到洛夫先生家,与他商量演讲的事情。那天下午,他正在二楼书房写字,见我来了,兴致勃勃地写了一幅书法赠给我,我惊讶地地发现,他原来是个非一般的书法家。之后,我们到楼下,洛夫太太已经准备好茶点,热情地招待我。下楼时回望他的书房,此时窗外正白雪飘飘,我忽然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于是随口说:“那是您的雪楼啊!”他听了,接着说:“是的是的,雪楼,这叫法很好。”我没有想到随口说出的名字,他竟记在心里,还成为他的书斋的名字,后来与他的文学活动也产生联系。

  1999年9月,加华作协举办第三届“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国际华人文学研讨会,主题为“天涯共此时:跨世纪的世界华人文学”。那次会议在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李树坤文物馆3楼举行。我清楚地记得,洛夫先生坐在右排第一行,我坐在他左边,注意到他定睛看着讲台上的标题,若有所思的样子。会后,他跟我和陈浩泉说:“你们所用的‘天涯’二字,对我很有启发。”当时,我们没有料到,洛夫先生后来会把“二度流放”的意义扩大,提出“天涯美学”的观点。

  2012年,我为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国家项目,编撰《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的汉学与加拿大华文文学发展史部分,有一节写到洛夫先生的诗。与他联系,请他提供数据,他马上答应,很快就把资料寄来了,里面特别谈到他的“天涯美学”观点以及“二度流放”的心态。翌年12月,加华作协获台湾地区“文化部”龙应台部长之邀,组团到宝岛台湾访问,洛夫先生为名誉团长。12月9日,我们一行到“文化部”华山文化创意园区,参加以“移植、创造、蜕变:台港作家与加华文学”为题的座谈,洛夫先生与我为主讲人,他讲的是“二度流放”与“天涯美学”之间的联系,我讲的是港台作家与加拿大华人文学的关系。201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洛夫先生在钓鱼台宾馆作为演讲嘉宾,再度重申他的“天涯美学”。

  我在香港读中学时已经知道洛夫先生的现代诗。1979年,叶嘉莹老师推荐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台湾新诗选》时,我把洛夫先生的现代诗编入。谁料到多年后,我竟有幸在温哥华与他相识,并且因为文学活动经常见面,有时还接送他与夫人参加聚会。2015年5月,在列治文公立图书馆,我主持庆祝他生辰的诗歌朗诵会,记得那晚一百多名洛夫诗歌爱好者齐唱生日歌,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啊!

  如今,洛夫先生乘漂木归去已经数月了,我仍不相信,他真的不再回温哥华了,他真的不会再参加我们的文学活动了。可幸他的雪楼,他的天涯美学,已经成为晚年离散生涯中的文学活动与思考的重要部分。感谢上苍给我的缘分,让我在不经意之中,与他的雪楼和天涯美学有那么奇妙的一点联系。

(2018年8月10日写于温哥华,2019年7月5日修订)

  梁丽芳 (Laifong Leung),女,1948 年10 月生于广东台山,从小随家人移居香港,后在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叶嘉莹教授,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阿尔伯达大学荣休教授,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发起人、创会副会长、执行会长。1979年,经叶嘉莹教授推荐,义务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台湾小说、散文、诗歌选本,首次把台湾文学介绍给内地读者,在推动中外文学交流尤其是华人文学海外传播方面成绩卓著。
 

洛夫先生与“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

罗玉成(衡阳)
 

  洛夫先生去世后,甘建华先生邀我写点纪念文字,最好十天之内写好。我当时立马答应了。因为我与洛夫先生有过4次交往,又因为我发起成立南华大学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无论如何都应当写出一些纪念文字来的。可是,我因琐事缠身未能按约定及时交稿,一再延宕至今。直到甘先生再次在微信上恳切发话,我才提起笔来。

  先说说南华大学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成立的情况。我在南华大学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时候,很自然接触到了洛夫先生和台湾其他诗人的创作。后来洛夫先生回衡省亲,我曾与先生见面叙谈,加深了我对先生及其创作的认识,为家乡出了这么一位大诗人由衷地感到自豪。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即成立一个研究机构,专门研究洛夫文艺成就,得到了我的同事与学校领导的支持。我在与洛夫先生沟通时,他也非常支持这个想法。我当时想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尽可能地占有有关洛夫先生的资料,尤其是他的生平资料,他走上文学之路的资料,他的手稿和作品全集等。

  恰在此时,衡南县也在策划洛夫国际诗歌节和洛夫文学馆的筹备工作,听说洛夫的手稿将存放在这个文学馆。我是衡南县人,又应邀参加这个诗歌节和文学馆奠基仪式,觉得不好意思与家乡争要洛夫手稿。记得当时参加诗歌节的诗人郭龙也力主把洛夫手稿放在南华大学。在洛夫先生下榻的宾馆房间,郭龙在洛夫先生面前恳切建议,要他支持南华大学这个研究中心的工作。当时,洛夫先生一副很为难的样子,觉得家乡政府为他举办国际诗歌节,又要建文学馆和文化广场,已经答应把手稿放在衡南县了。我说没关系,我们这个研究中心还是成立起来,洛夫先生能给予什么支持就给予什么支持。作为发起人的我,只向洛夫先生提出两个请求,一是请他为研究中心题名;二是请他出席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洛夫先生当即高兴地答应了。

  南华大学这一边,在筹备这个研究中心时,从学院到学校,也经过几个反复过程才最后敲定。其中关于研究中心的名称,就是经反复商量后才定为“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学校批准下文后,我便向洛夫先生发出邀请,请他出席成立大会。

  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的前一天,即2011年10月21日,我们在神龙大酒店接待洛夫先生及夫人。翌日,我们在南华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会。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衡阳市社科界领导、文化界名流甘建华等出席了这个仪式。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师生200多人参加成立大会,学术报告厅济济一堂,本地媒体也到现场采访。洛夫先生和邹树梁书记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接着邹树梁书记发表讲话,洛夫先生发表感言。在他的感言中,有一句话至今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他说,南华大学这样的名校,能为我成立研究机构,我很感激,觉得我这颗流浪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个安放的地方。在成立大会上,洛夫先生还为与会者演讲《感受诗歌美学》,重点解读了他的名作《因为风的缘故》。最后,他向研究中心赠送了书籍。

  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成立后,我们在校内开展了一些研讨洛夫先生作品的活动,有的学生还以洛夫创作写了毕业论文,董正宇、陈娟等文学博士是研究中心的骨干,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由于洛夫先生远居加拿大,通讯诸多不便等原因,我们与洛夫先生再没联系了。直到前不久先生仙逝,才感觉到他对于中国诗歌界是一个永恒的巨大存在。谨写下这些文字,聊以表达对先生的追念之情。

  罗玉成,生于1952年4月12日,湖南衡南县人。南华大学著名教授,曾任文法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衡湘文化研究所所长、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主任、衡阳市酒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全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理事,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衡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公开发表四十多篇学术论文及若干杂文,主编、与人合著合编若干种读物,专著《主旋律文学研究》被学界誉为“主旋律文学研究拓荒之作”。

 

古城寺怀诗人洛夫

周琴(衡阳)
 

  春天来了,雁城无处不飞花,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各类与春天和花相关的节庆活动,从网络平台蜂拥而至。我关上窗户,只想闭门造车,写那种赚钱养家的小说,不想与这个春天有任何关系。

  没有料到,著名作家、诗人兼多年好友、衡南老乡甘建华老师的邀请函悄然而至:3月19日上午,请往衡南县泉溪镇清泉山古城寺,参加纪念诗人洛夫先生逝世5周年活动。

  我虽不写诗,却甚爱读诗,尤其喜欢洛夫先生的诗作。有人说:“洛夫的诗是泪珠的结晶。诗人离桑田而赴沧海,走上一条身不由己的漂泊历程,诗便成为背井离乡后的家园。他面对人生中的悲剧情境,创造生命的本真境界,其意象语言表现出超越困境的艺术精神。于是,天涯游子的身世之感造就了文化移民心态,使得诗人带有重建精神秩序的文化创造者风范。”我深以为然。但作为《洛夫纪念文集》主编的甘老师,为何不去诗人洛夫故居举办纪念仪式,而要到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寺庙,这其中有何玄机所在?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几乎不参加任何聚会的我欣然前往。

  驱车出发至目的地,不过短短三四十分钟。一路凄风苦雨,天空浅浅灰色,游人甚少,窗外却是浓浓的乡村气息。阵阵炊烟如梦似幻,那些尽情绽放的野生油菜花,自由拥抱这景色并不绝佳的季节。还有偶遇的桃花、梨花、李花,它们不成群亦不抱团,或无意绽放在远处山巅,或孤独站立于农家小院,姿态傲慢,芬芳不减——我美是我的事,你欣赏与否与我无关。

  到达古城寺,果然深山独美。我与甘老师及一众诗人、作家朋友顺利会合,闲聊中才知为何要将纪念活动选在此地——原来早几天,诗人法卡山于清泉山神游,偶遇法号莫凡的法师,不但与诗人洛夫儿子同名,还是洛夫的忠实粉丝。洛夫去世那年,释莫凡还写过一首《一杯苦丁》以志悼念:

  一杯苦丁
  沸水冲了又冲
  从青年冲到中年
  泡了又泡
  从中年泡到老年

  怎么还是
  不失乡色
  不失苦丁

  啊,这一辈子
  就好这一口
  这苦丁
  这乡色

  冲了又冲
  泡了又泡
  不能倒掉
  那是我的中华魂


  这是玄学,是已经逝去的诗人在天地间所形成的量子纠缠,是冥冥中最好的安排。

  甘老师说:“可惜我之前主编出版《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时,并不知道有这样一首诗。如果那时知道了,一定会将之收进这个国际性诗歌选本。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这首禅诗,它自然就会流传开来。”

  纪念仪式开始,空气好闻,檀香袅袅,身体里都是寺庙的香氛。我们读洛夫的诗,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可爱可亲的“诗魔”。我同他虽未谋面,却在这样的活动中相识相知。仔细看啊,他仿佛就站在门外,又坐于云端,微笑着看我们在每年的今日同他交流畅谈,只闻笑声朗朗。

  深山藏古寺,老檐飞桃花。在品尝一顿平生最难忘的美味斋菜后,我信步于清泉山,原始的春色再入眼帘,忽然风不再凄凉,雨不再寒冷,幻化成薄薄的雾将我包围,一呼一吸之间,尽是心旷神怡的所在。而所谓的清泉山,泉在何处?耳边只闻鸟鸣,眼前顿现一汪清泉,手掬一捧入口,是带甜味的山泉啊!这就是春天的味道了。

  返程回家继续当宅女,回味清泉山纪念诗人洛夫逝世5周年之行,何其有幸能参加此盛会,万般熙攘顿时化为丝丝春雨缕缕清风。我不禁打开窗户,也将封闭的内心敞开几分,毕竟春天是最好的季节。而生命中的每次相遇,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贵回忆。

  周琴,女,网名(笔名)一枚糖果,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悬疑小说作家。2004年在天涯社区开始写作,已出版十余部畅销悬疑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作品集,其中3本台湾繁体版,网络平台有数部长篇人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