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人王山:诗歌要走在AI的前面
图/庄华 提供
上届鼓浪屿诗会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山说,“诗歌需要勇气”。前不久,王山受邀去北京亮马河读诗,他再次强调,诗歌需要勇气和坚持,才能超越生活里的鸡零狗碎,让人们感到美好。那么,如今一路走下来,鼓浪屿诗会具备这样的勇气吗?王山说,当然。
在王山看来,鼓浪屿诗会从最早本土、民间诗人自发对于诗歌的热情萌芽,影响力与日俱增,今年鼓浪屿诗会邀请了国际诗人参与,更凸显了它的勇气与坚守,诗人们聚在一起,让大家听到鼓浪屿海浪既前沿又唯美的轰鸣声,“诗歌精神倘若没有生命力,是不可持续的。”
鼓浪屿诗会的生命力:
从本土萌芽到国际舞台
王山喜欢有生命力的事物。他会注意到桃花在不经意间已开得鲜艳,移栽的枣树长得老高,也注意到鼓浪屿诗会的生命力正在蓬勃生长。
多年来,王山一直对鼓浪屿诗会保持着高度关注,他看到鼓浪屿诗会的形式正不断创新。“此次鼓浪屿诗会做了精心的筹备工作,不仅仅有诗歌沙龙,还有音乐会等,让大众有机会参与到诗歌活动中,也呈现了新大众的特性。”在王山看来,这些都赋予了鼓浪屿诗会养分。
“诗歌需要现代社会各界的参与,不能仅仅是专业的诗人、理论家,困在自娱自乐的象牙塔。”王山提到,例如外卖员、飞行员这类“素人写作”的诗人队伍正在壮大,他们虽然不是专业诗人,但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中国诗歌的全貌。
鼓浪屿诗会,让普通人与诗的距离拉近了,与此同时,王山认为,诗人也要零距离接触基层,“诗人需要去基层、去乡镇,了解社会发生的变化,社会的阵痛、迷茫和方向。”王山介绍,中国诗歌学会已实施“诗人驻村计划”,走进国内的岛屿、渔村、山区,也许有一站目的地就是厦门。
诗歌的非理性之美:
理解与误解间的浪漫
上次,王山在厦门植物园偶遇了风信子,他写了一首《风信子》,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初见时,这美丽的植物就让他想流泪。他在这其间看见的,其实是“生命的随性与任性/比理性有趣”。
诗歌就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因为在诗歌面前,存在理解,但理解和理解之间大相径庭。王山说,可这就是诗歌有趣的地方,这种沟通的方式很美,也很浪漫,老少咸宜,还能越过文化的隔阂。
虽然业务繁忙,但王山一直在坚持写诗,诗里写满了他人生的故事。他去茶卡盐湖,看见了那由无数的盐粒汇聚的湖泊,王山写下“我们都是时间的盐/随意洒落在人间/气候温凉”;他注视着飞过的雨燕,想着这只“小小小小鸟”,是如何俯瞰人间一切,山川、河流、森林和远处的灯光;家里的猫小米离去,让王山噙满泪水,写下“世界上有一种不舍/叫做不得不舍”……
“我一直在努力思考怎么打破我过去的写作方式,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既关心细碎的东西,也关心宏大的东西。”王山说,诗歌并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大而美,而是围绕主题的细腻描写来具体生动地呈现,最终用诗意的描写形成一种悖论、一种张力、一种联想,这样,诗歌才能如浮在河流上的冰块,激活读者的共鸣。
那么,诗人用AI吗?或者说,诗人们担心AI取代诗人吗。王山认为,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工具,“它只是人类个体想象不到的空间和方式,但最终的钥匙掌握在人类手中,所以把巨大的能量引到哪个方向,是我们来决定的。”不过,在这样的时代里,诗歌的力量是否会逐渐消退?王山说,对于诗的未来,他始终充满乐观,因为诗歌就是不停地创造,一直会走在AI的前面。
【人物名片】
王山:作家,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杂志主编。著有《梦中的夏宗寺》《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弦外之音》等诗歌、小说、评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