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散文随笔

每一枝,都挂满自我的觉醒

——读陈明火八十年代的几首短诗

2025-02-25 10:12:30 作者:俊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俊明,居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在海内外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一百余篇,出版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及主编著作多部。

  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作家陈明火发表了一些让人津津乐道的佳作,如巅覆了传统的创作手法、以全新的姿态出现的《动物园》——“门票买我人园/接受动物们的观赏/几只狗眼里/我是一堆肮脏/(戴上口罩)/一群血盆大口里我是营养品/(披上外套)/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音里/我的指斥过多/(塞住耳朵)/几处哀痛的猿声里/我拥有发霉的真理/(心要藏好)/我只能逃走/若慢了半拍/身影会被吞食”,发表于江西省《诗家》报1996年总51期、台湾《葡萄园诗刊》2001年夏季号。于2022年选入“二十二周年”版《中国年度优秀诗歌选》(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23年12月),获得了一些评家的品析。其中,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呼岩鸾之述,能让人豁然开朗:“动物园的通常景像,人是主动的观赏者,动物是被动的被观赏者。但在诗人的《动物园》里,一切反客为主,主动、被动互换角色,演出一幕荒诞剧”(《跪奇的诗篇解构跪奇的生活——解读陈明火的两首短诗》,1999年《江南风》3期)。像这么被人称颂的诗作还有很多,如“妈妈把我的童年当枚扣子/轻轻地扣在胸前”的《扣子》、“炊烟从妈妈的手中升起/长成一根根藤/风扭了半生/也扭不断”的《炊烟》、“想向法院起诉/没有一只能拿得起笔”的《青蛙》……

  我这里选的诗人陈明火的《网》《龙柏》《坐椅》《关陵》(外三首)《抽打阳光》《石块,我的朋友》等,都是在海内外发表的佳作。故选用诗人陈明火《龙柏》(台湾《葡萄园诗刊》2000年“千禧特刊”,后被刊于《世界华文诗学季刊·当代诗坛》第31期、《黄河文学·<龙柏>(外一首)》文学双月刊2001年第6期)中的“每一枝,都挂满自我的觉醒”的优美诗句作为文题,就为了以飨读者。

  

网太大了,大到几乎网住了
所有的湖水
你是鱼
不想在网中度日
你知道么?岸上的网
有形无形的
大多没有你能通过的
网眼

  1982年10月22日

  美国E·B·怀特在《夏洛的网》里书写的是一个童话故事,给人以无限温情、感动和憧憬,是一部给大人阅读的童话。他用柔韧无比的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理想的、温暖的、美丽的、爱的大网,感动着世界无数的读者。北岛在《生活》的一字诗“网”里,虽说字少到不能再少了,但却发人深省,一个“网”字包含了太多释义,它似乎在暗示着我们一旦进入“网”中便再也没无拘无束之感了。

  陈明火在《网》里,所要表明的意旨与怀特、北岛不尽相同。他在针对特定的物象“鱼”时,言及“网太大了,大到几乎网住了/所有的湖水”,作为水族的“鱼”就少不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诗人提出了两种设想:一是因为“度日”之难,想换个环境或换个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不想在网中度日”;二是直接提醒“不想在网中度日”的“鱼”,你在“网”的世界里再怎么的难,你还有属于“鱼”在水中生存的本领,然而一经失去了自己的这个还能艰难地生活的生存环境,你的处境就会更加艰难,甚至连命也要搭上——即“岸上的网/有形无形的/大多没有你能通过的/网眼”。是“鱼”,应重视的是自己生活以及生活的生存环境。生活,就如同这样一张网,“网”着“鱼”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从生命体离不开“网”的角度去看,所有的生命体——“鱼”或“人”,无不生活在亲情网、爱情网、仇恨网、友情网、互助网、破坏网、善良网、罪恶网、幸福网、痛苦网之中;

  从生命体的生存感觉的层面看,想挣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生活网并非奢求,只是不论是“鱼”或是任何生命体很难突破“网”的制约,即便是暂时突破了,留下的或许就是挣扎、无奈与死亡。

  陈明火先生在“网”的意象里,以不想在“网”中生存的“鱼”为例,暗示了所有的生命体忘记了适者生存的法则,幻想逃脱生存之“网”的结果,可能像“鱼死网破”一样的悲惨。其中,含有寓言般的警策与昭示。

  龙柏

龙柏一字儿排在风景线上
张扬的枝条
从不考虑收缩
它十分注重自己的个性展示
左一枝,右一枝
正一枝,歪一枝
想怎么摆着
就怎么摆
每一枝,都挂满自我的觉醒
浪漫得
让日子发笑
  1988年8月17日

  龙柏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里,一般包括祥瑞、长寿、生命力顽强、生机勃勃、家庭的团聚、幸福和长久等。而诗人陈明火的龙柏“注重自己的个性展示”、“每一枝,都挂满自我的觉醒”,甚至“浪漫得让日子发笑”。

  我觉得诗中的这一“个性展示”的隐深,为诗人的独辟蹊径之举,值得我们品味。

  首句“龙柏一字儿排在风景线上”,肯定是劳动者所为,但“张扬的枝条/从不考虑收缩”,是龙柏所为,也是诗人所为。尤其是“左一枝,右一枝/正一枝,歪一枝”的“想怎么摆着/就怎么摆”,既是客观现象的真实反应,也是龙柏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展示”。

  龙柏的这种追求自由与个性的一举一动,正是人世间的一些觉悟者或思想家所终身探求的。这样,自然物龙柏与人之佼佼者的美丽思想、精神境界便相互共情了。

  对于龙柏的叙述,诗人没有加进任何烘托、渲染的文字,只用朴质的文字,这一点尤为让人钦佩。

  坐椅

坐椅,把我满心的神秘
交给了石牌
交付的方式十分简单
只需讲一路顺风
以及逆流而上的感觉
 
坐椅,成了我的至爱
在常人只知用一种方式
去赶潮之时
它却让我的骨血
在两种对抗的情绪中
商量下一次的漂流
 
坐椅,有了真理的色彩
是我的另一张脸

  1988年9月18日于抗战圣地石牌

  《坐椅》,是水上的运载工具,即在“逆流而上”里把诗中的“我”悄悄地“交给了石牌”,一个抗日战争的抗战圣地的有纪念意义的石牌。

  诗人陈明火紧紧抓住“坐椅”这一意象,言说“交付的方式”,是一种十分简单的方式(暗含“我”所坐之船“逆流”而去)、“它却让我的骨血/在两种对抗的情绪中/商量下一次的漂流”的不同“方式”(暗含与逆流的对抗或其他类似情形的不同对峙、不同抗争)。

  “坐椅,有了真理的色彩/是我的另一张脸”,是全诗最出采的地方:一是强调了坐椅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坐椅”的“逆流而上”时的“两种对抗”,获取克服所遇的不同困难的精神与勇气;二是将坐椅的“有了真理的色彩”之隐深意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三是采用了隐喻与象征手法,将坐椅当做“我的另一张脸”,是拥有人生经历、“真理的色彩”的脸。

  看得出,“我的另一张脸”之“脸”,非寻常之“脸”,而是一张打着时代(即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的印记之“脸”,是值得永远忆念的保家卫国的胜利之“脸”。

  关陵(外三首)
 

这里,没有了高度
人与树
都不想伸向天空
 
路边
 
路边,还有路
有看得见的,也有
看不见的
 

 
夜,向着黎明敞开
霞彩与雾
不全是太阳的座上宾
 

 
山,是路障么
它对于行者,是方向
也是登高的梯子

  1989年9月22 至 26日于宜昌

  《关陵》(外三首),是一组哲理诗。

  《关陵》,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所有的树像三国英雄——关羽一样都没有了头颅——“人与树/都不想伸向天空”。诗人陈明火来到了关陵,自然是深有感触。一句“这里,没有了高度”,便让人震惊。按理说,哪一个地方都有“高度”,诗人为什么说“关陵”这里没有呢?其实,诗人是在缅怀一世英雄豪杰——关羽,最后被人割去了头颅,弄了一个身首两地。故而,为了突出关羽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自然物也好、人也好,都不愿意在关陵这个比较特殊的地方,与气吞山河的关羽或是像关羽一样的英雄人物“试比高”了。

  《路边》,没有直接写路,而是写路的一边或两边。喜欢运用各种不同的切入点写诗作文,可说是诗人陈明火的“偏好”。他像我们一样看到了一条路,不去关注“路”的意象,只在意“路边,还有路”。就一般的情形而言,路边少有“看得见”的另一条路——因特殊路段或特殊天气,有些行人不想走已被损坏的路,便在路边踩出了一条路。让人惊诧的是,诗人还发现了一条“看不见”的路——这是期待与想象中的虚设之路,诗的隐蕴一下子就“厚”了。

  《夜》之意象,没有写夜里所发生的一切,只选取“夜,向着黎明敞开”这个点。夜,与黑暗有关;夜,不想在黑暗中停留,向将要到来的黎明敞开自己的心扉,肯定是值得赞许的。然而,尽管夜,有了自己的“敞开”,这仅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霞彩与雾”带着夜的心愿,也难以全部成为“太阳的座上宾”。其哲理在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或多样性。

  《山》,在一般人的眼里可能“是路障”。而在诗人眼里,山,非路障也!其理由很简单:向远方的跋涉者,把山当做“方向”的坐标;向高处攀爬者,把山当做“梯子”。山的意象与“路障”(一般人所想)与“方向”、“梯子”(诗人所悟)的意象层叠在一起,给人味道就多了起来。

  抽打阳光

你走过楼下的街道
抬眼望我
我正想送一回敬意
太阳却钻进阳台
朦胧了眼睛
我再手搭凉棚
你只有倩影
我想喊叫
怕惊动了邻居
无奈  只能狠狠地
抽打了几掌阳光

  1989年10月28日

  一看到《抽打阳光》,就会提前感觉到诗人陈明火的写诗的幽默感。阳光,是无什么感觉之物,你有想法、有意见,并采用“抽打”或是其他不同方式的“捶”、“劈”、“砍”等,都显得滑稽好笑。

  “我”要“抽打阳光”,也不是一点理由也没有——“我喜欢”的“你”走过楼下,正在望着“我”,这是情景之一。“我”要回敬“你”,太阳却在这个不合适的时候来了,让“我”看不见“你”,这是情景之二。“我”想用手遮住阳光,“你”已经走了,这是情景之三。“我”想喊叫,“怕惊动了邻居”,这是情景之四。在一种万般无奈的失落、伤愁里,没有向“你”表达自己的好感的“我”,有气没有地方撒,只好找遮住自己眼睛的太阳出气了。

  幽默是一种机智,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成熟的表现。幽默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神气洋溢时的自然流露。对于每个人来说,幽默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它可以减少人们的压抑与忧虑,维护心理的平衡,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抽打阳光》看来,诗中的幽默或幽默感,具有穿透力,能给人们带来轻松的笑声和欢乐、消减矛盾和冲突,缩短人与人之间陌生的距离。

  石块,我的朋友

石块,我的朋友
你为何这么的待我
 
那天,你从阴暗处飞来
我怕你撞坏了身体
忙用眼睛护卫了你
 
血溅在你的外套上
你不抚摸一下我的痛处
还要把血的证据
摆在有阳光的日子
 
石块,我已成为黑夜

  1989年4月8日
 

  在心理分析中,石头(包括“石块”)常被看作是一个人无意识中的自我。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师,更多地将之象征着自性中的重要部分,他们认为自性是个体无意识深处的灵魂。

  在诗人陈明火看来,眼前的这个石块是“我的朋友”。那么,这个朋友是不是人世间的那些真正的朋友呢?诗人没有说“是”或“不是”,全靠读诗之人去独自判断。他举了一个例子——“那天,你从阴暗处飞来”,作为朋友的我“怕你撞坏了身体/忙用眼睛护卫了你”,谁知你(即“石块”)却无动于衷。

  让“我”不可接受的是:我的眼睛已经在流血,那血还染上了你的衣服,你“不抚摸一下我的痛处”以表示安慰,反而还把你衣服上的血迹作为“我”伤害你的“证据”摆在他人面前。你作为我的朋友能这么做么?要知道,我是因为护你而让眼睛受伤的,你不能这样混淆黑白,让人心寒啊!

  我想,不管你这个“石头”怎么对待我,你要知道“我已成为黑夜”。这种最严重的“成为黑夜”之伤,才是最有力的证据,可以无条件地证明像“石块”一样的朋友,是一个伤害朋友的朋友,不是一个可信任的朋友。人世间,被所谓的朋友伤害的肯定不在少数,值得深思!
 

2024年9月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