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荣祥散文诗《心鸟之羽》
心鸟之羽
作者:伍荣祥
1
穿梭于看不清的云翳,十二月的沉郁若鞭子反复抽打疲惫的肩臂。今生今世,难道注定与百只黑鸟同行?
当低眉俯瞰大地的刹那,脱落的羽毛让该收敛的隐匿,该摇曳的戛然停止。回首之时,淫雨浸湿双翅。
踽踽前行,天空留下羽痕。
2
择路逃遁,三月之后悄悄飞回院内。
难得这份缱绻的心情,闲适地在檐下啄食。四周只有疏懒,没有徘徊,羽毛在明媚下偶尔泛出光泽。
蹲在自己的墙上仰望。
高处太凶险了。
逆风之囚,蜷伏在巢穴沉思。
3
毅然北去,沿路陌生。
潜入深处,在不能预测的每一段行程里,没有呼救,没有呐喊,只有张狂与云层后面无法看见的罪恶。
寒气凛凛,多愿握一柄长剑。
门缝有谁窥伺。
昨夜,消息已被泄露。
4
云为屏障,诱惑密布天空。年复一年,一种外力千方百计挤压翅羽,迫使命运之旅只能沿着既定的区域盘旋。
逗留是短暂的,一切感到诧异。
在神秘的驿站,碰面只打手语。然而,时光转瞬催老了自己和远处的山峦。
噢,眼前一片迷茫。
扬手一挥,谁也看不清谁。
5
终于,翅膀折断。
不能飞翔的日子,唯有以心独步。从此,将飘逝之羽为云,用脚趾苦行于灵魂之涯,以无限的想象瞻望内心另一种彩虹。
房顶有霍霍的疾风响动。
不,或许是初春洒落的雨声?
翅羽折了,心鸟未死。
写于2004.5
——原载《散文诗世界》2008年第7期,选入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王剑冰 选编)和百花洲文艺版社《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2010.10(王兆胜 主编)
【DeepeeK】
存在困境与诗性超越——论伍荣祥《心鸟之羽》的精神图谱
伍荣祥《心鸟之羽》以五章精微的寓言体书写,构建起现代人精神困境与超越的双重图景。该组诗通过"心鸟"意象的裂变与重生,在存在主义哲学与中国诗学传统的交汇处,完成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勘探。其价值不仅在于创造性地拓展了散文诗的言说空间,更以独特的"折翼美学"回应了当代生存困境,在诗学层面实现了对传统咏物抒怀模式的超越。
组诗以存在困境的多维透视展开哲学思辨。首章"十二月的沉郁若鞭子反复抽打"将时间暴力具象化为刑罚装置,"与百只黑鸟同行"的宿命构成加缪式荒诞命题。诗人以"羽毛脱落/淫雨浸湿"的物质性创伤,解构传统咏鸟诗的轻盈美学,使羽翼成为存在重负的能指。第二章"择路逃遁"的戏剧性转折中,"羽毛在明媚下偶尔泛出光泽"的微妙书写,恰似本雅明笔下灵光消逝时代的诗意残片;而"蹲在墙上仰望"的镜像式自审,暗合拉康主体分裂理论,墙垣作为现实与理想的分界,暴露出存在空间的逼仄性。第三章"握长剑"的侠客想象与"门缝窥伺"的现代性焦虑形成戏剧性对峙,这种古典气韵与现代困境的互文,恰如历史天使在进步风暴中的逆行,暴露出主体在权力网络中的结构性困境。第四章"既定的区域盘旋"直指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而"打手语"的交流困境,则隐喻着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在技术时代的溃败。诗人在五章结构中暗嵌黑格尔正反合辩证逻辑,使"折翼—苦行—重生"的叙事获得哲学自洽性。
在诗学建构层面,该作呈现出跨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心鸟"意象既承续庄子"逍遥游"的超越性基因,又植入卡夫卡式甲虫的异化内核;"羽毛"作为核心能指,在《诗经》"鸿羽"的比兴传统与里尔克"重力之魔"的现代隐喻之间建立对话。诗人独创的气象象征体系尤为精妙:"云翳—淫雨—疾风—彩虹"构成的气象链,与但丁《神曲》的三重空间形成隐秘呼应,其中"云层后的罪恶"与"灵魂之涯的彩虹",分别指涉齐泽克所说的实在界创伤与象征界救赎。这种跨时空的意象编码,使文本获得现象学意义上的阐释张力。
语言策略上,伍荣祥实现了暴力美学与古典诗学的悖论性融合。"抽打""折断"等暴力动词织就的存在之网,与"泛出""洒落"等柔性语汇形成巴赫金式的狂欢对话。"该收敛的隐匿,该摇曳的戛然停止"通过悖论修辞制造语义褶皱,暗合德里达延异理论中的意义悬置。而"以心独步/苦行于灵魂之涯"等表述,则巧妙转化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话语,为存在主义困境注入东方智慧的解救方案。这种语言的多重间性,构成米勒所谓的"修辞性阅读"的绝佳范本。
该组诗在文体学层面重新定义了散文诗的哲学承载力。五章结构暗合《周易》"元亨利贞"的衍化之道,空间叙事从天空、墙垣、北地、驿站到灵魂之涯的垂直迁移,构建起但丁式的精神炼狱图谱。对赋体"铺采摛文"传统的现代性改写尤为显著:第三章"张狂与云层后的罪恶"的并置,既保留汉赋"体物写志"的特质,又植入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美学。这种文体实验,使散文诗从"诗意散文"的窠臼中突围,真正获得与自由诗对话的哲学品格。
作为世纪之交汉语散文诗的重要收获,《心鸟之羽》在文学史坐标中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其精神内核既延续鲁迅《野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存在勇气,又在诗学层面回应了佩索阿《不安之书》对现代性困境的勘探。当"翅羽折了,心鸟未死"的宣言划破文本苍穹,我们不仅目睹了当代散文诗的形式成年礼,更见证了汉语诗歌在解构与重建中永续的精神动能。这种在破碎处重铸光明的诗学意志,恰如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所言:"哲学的真正要义,在于用不被驯化的思想凝视绝望",为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书写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录。
【豆包】
于灵魂之涯,瞻望心鸟之虹——评伍荣祥散文诗组章《心鸟之羽》
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格局中,伍荣祥的《心鸟之羽》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范式与深邃的哲思内蕴,彰显出不容忽视的价值。这组散文诗以“心鸟”为核心意象,串联起生命、命运与存在等宏大命题,构建出一个充满隐喻与象征的诗意空间。
第一章开篇,“穿梭于看不清的云翳,十二月的沉郁若鞭子反复抽打疲惫的肩臂”,诗人运用通感与比喻的修辞策略,将抽象的沉郁情绪具象化为抽打的痛感,精准地捕捉到个体在困境中的精神状态。“脱落的羽毛让该收敛的隐匿,该摇曳的戛然停止”,“脱落的羽毛”这一意象,在符号学意义上象征着生命活力的消逝,以及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淫雨浸湿双翅”则进一步渲染了压抑、迷茫的氛围,展现出心鸟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姿态。
第二章里,心鸟“择路逃遁,三月之后悄悄飞回院内”,这种行为体现出一种自我保护与回归安宁的本能。“缱绻的心情,闲适地在檐下啄食”与第一章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片刻的宁静。“蹲在自己的墙上仰望。高处太凶险了”,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这表达了对过度追求“高处”所蕴含的风险的清醒认知,是对平凡安稳生活的一种价值肯定。
第三章中,“毅然北去,沿路陌生”,心鸟的毅然前行蕴含着对未知的探索勇气。“在不能预测的每一段行程里,没有呼救,没有呐喊,只有张狂与云层后面无法看见的罪恶”,这里描绘出的孤独旅程,映射出个体在社会现实中面临的复杂境遇,“云层后面无法看见的罪恶”象征着生活中潜藏的危险与不确定性。
第四章,“云为屏障,诱惑密布天空。年复一年,一种外力千方百计挤压翅羽,迫使命运之旅只能沿着既定的区域盘旋”,从结构主义角度看,“外力”与“既定区域”象征着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规训与束缚,心鸟的盘旋暗示着个体在命运框架内的无奈挣扎。“在神秘的驿站,碰面只打手语”,则体现出个体之间沟通的困境与孤独感。
第五章,将情感推至高潮,“终于,翅膀折断。不能飞翔的日子,唯有以心独步”,这是对生命绝境的直面,“以心独步”则是在身体受限的情况下,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将飘逝之羽为云,用脚趾苦行于灵魂之涯,以无限的想象瞻望内心另一种彩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韧性与超越精神。
从语言维度剖析,伍荣祥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使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丰富的意义。在情感表达上,诗中交织着迷茫、挣扎、坚韧与希望,摆脱了传统抒情的单一模式,深入挖掘人性在复杂境遇中的真实情感。在意象运用方面,以“心鸟”为核心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有机的象征体系,各意象相互关联、相互阐释,共同传达出诗歌的主题内涵。主题上,诗歌围绕生命的困境与突围展开,既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外力的压迫,又歌颂了生命的坚韧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呼应了当代哲学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寻。
伍荣祥的《心鸟之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散文诗领域中独树一帜。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诗学元素,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关于生命、命运与存在的深刻画卷,对当代散文诗的创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伍荣祥:1955年11月生于四川长宁县。1979年开始诗歌写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选择以散文诗创作为主。2002年11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05年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当代诗歌》《诗潮》《朔方》《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日报》《黄河诗报》《大风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500余首(章)。散文诗入选《中国〈星星〉五十年诗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四川百年新诗选》等60余部选本,其中已连续12年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散文诗精选》和15年入选漓江出版社《中国年度散文诗》两家全国性重要“年选本”。2003年出版诗集《院中看云》,2005年出版散文诗集《檐下疏影》,2016年出版分行诗与散文诗合集《伍荣祥诗选﹙1982-2015﹚》。